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选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研究的基本范畴 | 第8-10页 |
三、相关研究与实践的检视及选题意义 | 第10-13页 |
1. 学术前史 | 第10-12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多版本的“中国方式” | 第14-22页 |
一、借用和转换传统文化资源的文化现象 | 第14-16页 |
1. 中国文字形式的借用 | 第14-15页 |
2. 中国古代大众文本资源的转换 | 第15页 |
3. 中国传统生活环境资源的转换和借用 | 第15-16页 |
4. 中国瓷器及民俗文化的借用和转换 | 第16页 |
5. 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及观念的转换 | 第16页 |
二、表达中国身份的文化现象 | 第16-19页 |
1. 对停滞的中国传统社会的想象 | 第17页 |
2. 对野蛮、愚昧或暴虐的中国人种的想象 | 第17-18页 |
3. 对于原发的、怪力乱神的中国传统文化想象 | 第18页 |
4. 意识形态化中国社会的想象 | 第18-19页 |
三、显示中国印象和中国经验的文化现象 | 第19-22页 |
1. 对中国发展中“问题”的关注 | 第19-20页 |
2. 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关注 | 第20页 |
3. 对“原生态”的中国人性及情感体验的关注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中国方式是中国当代艺术一个现实的文化策略 | 第22-31页 |
一、多元文化镜相与中国当代艺术策略 | 第22-26页 |
1. 国际当代艺术体制的多元文化策略 | 第23-24页 |
2. 应对西方文化策略的策略 | 第24-26页 |
二、后现代语境与中国方式的表达 | 第26-31页 |
1. 后现代文化思潮影响下的中国当代艺术 | 第26-27页 |
2. 传统的“东方学”影射下的中国方式的表达 | 第27-28页 |
3. 西方艺术语境——一个能自由勾通的“平台” | 第28-31页 |
第三章 寓于智性的文化策略:中国方式(个案)的图像学阐释 | 第31-40页 |
一、徐冰的“文字”:一种旨在表达“误读”的艺术 | 第32-36页 |
1. 《天书》图像志解析 | 第32-35页 |
2. 《天书》图像学阐释 | 第35-36页 |
二、蔡国强的艺术:指陈中西方文化遭遇 | 第36-40页 |
1. 《草船借箭》:一个借古喻今的文化隐喻 | 第36-38页 |
2. 《维也纳龙年观光》:一个推演文化冲突与和解的预案 | 第38-40页 |
第四章 中国方式的艺术体现了对自身文化的自觉 | 第40-54页 |
一、中国方式:承载了对传统文化记忆的内在诉求 | 第40-43页 |
1. 缺乏传统涵养的中国现代艺术是国际边缘艺术 | 第40-42页 |
2. 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当代性表达 | 第42-43页 |
3. 中国方式的后现代艺术语境:表达对传统文化的记忆 | 第43页 |
二、中国方式体现民族文化当下的生存理念 | 第43-47页 |
1. 重新“发现”传统 | 第43-45页 |
2. 一种历史的态度:文化认同与自觉 | 第45-47页 |
三、中国方式艺术表达的思维结构 | 第47-54页 |
1. 中西方艺术表达的思维方式差异 | 第48-52页 |
2. 中国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 第52-53页 |
3. 形象思维是中国方式艺术表达的重要思维 | 第53-54页 |
结束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