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一、研究材料及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一) 研究材料 | 第8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第二章 通假字概说及《银简[贰]》通假字整理表 | 第12-30页 |
第一节 通假字概说 | 第12-15页 |
一、通假字的定义 | 第12-13页 |
二、确定通假字的标准 | 第13-15页 |
第二节 《银简[贰]》通假字整理表 | 第15-30页 |
第三章 《银简[贰]》通假字分类研究 | 第30-47页 |
第一节 按音韻分类 | 第30-41页 |
一、聲韻皆同 | 第30-35页 |
二、聲近韻同 | 第35-38页 |
三、聲同韻近 | 第38页 |
四、聲韻皆近 | 第38-39页 |
五、小结 | 第39-41页 |
第二节 按字形分类 | 第41-45页 |
一、有形體聯繫 | 第41-43页 |
二、燕形體聯繫 | 第43-45页 |
第三节 按借字和本字的对應关系分类 | 第45-47页 |
一、一个借字对應多个本字 | 第45页 |
二、一个本字对應多个借字 | 第45-46页 |
三、本字和借字互通 | 第46-47页 |
第四章 《银简[贰]》通假字所反映的上古音现象研究 | 第47-76页 |
第一节 聲母研究 | 第47-63页 |
一、唇音 | 第47-49页 |
二、舌音 | 第49-54页 |
三、齿音 | 第54-57页 |
四、喉音 | 第57-61页 |
五、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二节 韻部研究 | 第63-76页 |
一、陰聲韻 | 第63-67页 |
二、入聲韻 | 第67-70页 |
三、陽聲韻 | 第70-73页 |
四、小结 | 第73-76页 |
第五章 《银简[贰]》通假字特點、成因及研究意义 | 第76-81页 |
一、《银简[贰]》通假字特點 | 第76页 |
二、《银简[贰]》通假字的成因 | 第76-77页 |
三、《银简[贰]》通假字研究意义 | 第77-81页 |
附录:《银简[贰]》逐字索引(部分) | 第81-9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后记 | 第100-102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