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0-1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4-42页 |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概述 | 第14-18页 |
·大气污染治理的策略和方法 | 第14-17页 |
·国内外烟草行业对废气污染治理概况 | 第17-18页 |
·生物法去除废气中有机污染物 | 第18-21页 |
·生物处理技术概述 | 第18-19页 |
·生物洗涤塔 | 第19-20页 |
·生物滴滤床 | 第20-21页 |
·生物过滤池 | 第21-39页 |
·生物过滤技术概述 | 第21-24页 |
·基本结构 | 第24-27页 |
·生物过滤池性能 | 第27-29页 |
·运行因子 | 第29-36页 |
·生物过滤动力学模型 | 第36-39页 |
·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39-42页 |
·目的和意义 | 第39-40页 |
·主要内容 | 第40-4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2-52页 |
·材料 | 第42-44页 |
·工业规模试验装置 | 第42-43页 |
·生物填料 | 第43页 |
·菌种 | 第43页 |
·培养基 | 第43-44页 |
·主要试剂 | 第44页 |
·主要仪器 | 第44页 |
·方法 | 第44-52页 |
·取样方法 | 第44-45页 |
·尼古丁的测定 | 第45-47页 |
·氨气的测定 | 第47页 |
·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的测定 | 第47-48页 |
·总颗粒物(TPM)的测定 | 第48页 |
·尾气流量的测定 | 第48页 |
·各形态氮的测定 | 第48页 |
·填料水分含量的测定 | 第48页 |
·温度的测定 | 第48页 |
·pH值的测定 | 第48-49页 |
·细胞干重的测定 | 第49页 |
·生物量的测定 | 第49页 |
·葡萄糖含量的测定 | 第49-50页 |
·蔗糖含量的测定 | 第50-52页 |
3 尼古丁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的研究 | 第52-66页 |
·引言 | 第5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2-55页 |
·材料 | 第52页 |
·方法 | 第52-54页 |
·培养条件 | 第54-5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5-64页 |
·尼古丁降解菌的分离 | 第55页 |
·形态结构观察及生理生化实验 | 第55-56页 |
·碳源利用的Biolog分析 | 第56-57页 |
·16S rDNA的序列测定和序列比对 | 第57-58页 |
·尼古丁浓度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58-59页 |
·温度和pH值对菌株生长及尼古丁降解的影响 | 第59-60页 |
·不同碳氮源对菌株生长及尼古丁降解的影响 | 第60-62页 |
·全波长扫描法检测降解产物 | 第62页 |
·降解中间产物的GC-MS分析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4 大型生物过滤池处理白肋烟加工尾气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66-88页 |
·引言 | 第66-6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7-85页 |
·大型生物过滤池的运行情况 | 第67-72页 |
·填料不同初始水分含量的影响 | 第72-76页 |
·尾气温度变化的影响 | 第76-80页 |
·尾气或填料pH值变化的影响 | 第80-82页 |
·生产间歇期的影响 | 第82-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8页 |
5 组合式洗涤塔与大型生物过滤池的性能试验研究 | 第88-116页 |
·引言 | 第8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8-8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9-114页 |
·在组合式洗涤塔单元中,不同污染物成分净化效率与进气浓度的关系 | 第89-95页 |
·在大型生物过滤池单元中,不同污染物成分的处理效果 | 第95-107页 |
·在过滤池顶部不同的径向排气位点,氨气净化效率与进气浓度的变化关系 | 第95-97页 |
·在过滤池顶部不同的径向排气位点,氨气去除能力与进气负荷的变化关系 | 第97-99页 |
·在过滤池顶部不同的径向排气位点,尼古丁净化效率与进气浓度的变化关系 | 第99-101页 |
·在过滤池顶部不同的径向排气位点,尼古丁去除能力与进气负荷的变化关系 | 第101-103页 |
·在过滤池顶部不同的径向排气位点,TVOC净化效率与进气浓度的变化关系 | 第103-105页 |
·在过滤池顶部不同的径向排气位点,TVOC去除能力与进气负荷的变化关系 | 第105-107页 |
·在整个尾气处理系统中,不同污染物成分净化效率与进气浓度的关系 | 第107-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6 生物过滤池处理白肋烟加工尾气的动力学研究 | 第116-132页 |
·引言 | 第116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116-120页 |
·模型的描述 | 第116-118页 |
·模型基本方程的建立 | 第118-120页 |
·模型的验证 | 第120-129页 |
·模型参数a的计算 | 第120-124页 |
·生物净化效率公式的验证 | 第124-126页 |
·去除能力公式的验证 | 第126-129页 |
·本章小结 | 第129-132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32-136页 |
·结论和创新点 | 第132-135页 |
·结论 | 第132-134页 |
·创新点 | 第134-135页 |
·展望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4页 |
作者简历 | 第144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