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对大气颗粒物的输送与东海赤潮的潜在关系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符号、变量、缩略词等本论文专用术语注释表(任选) | 第9-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16页 |
第二章 赤潮及其发生机理 | 第16-21页 |
·赤潮概况 | 第16-18页 |
·赤潮的分类 | 第18-19页 |
·赤潮的发生机理研究 | 第19-21页 |
·赤潮形成的气象条件 | 第20页 |
·赤潮形成的营养条件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影响中国的季风环流 | 第21-32页 |
·南北半球环流的相互作用及季风的配置 | 第21-22页 |
·冬季风环流系统 | 第22-24页 |
·冬季风环流 | 第22-24页 |
·冬季风的建立 | 第24页 |
·夏季风环流系统 | 第24-30页 |
·夏季风环流 | 第24页 |
·夏季风的暴发和建立 | 第24-25页 |
·南海夏季风的暴发时间 | 第25-26页 |
·南海夏季风暴发前后的流场 | 第26-30页 |
·亚洲季风对大气颗粒物的输送 | 第30-32页 |
第四章 东亚季风与东海赤潮 | 第32-40页 |
·东海赤潮 | 第32-34页 |
·东海赤潮形成的条件 | 第33页 |
·东海赤潮发生时的营养条件 | 第33-34页 |
·赤潮形成的气象条件 | 第34页 |
·东亚夏季风与东海赤潮 | 第34-37页 |
·东亚夏季风 | 第34-35页 |
·东亚夏季风与东海赤潮 | 第35-37页 |
·东海春季营养盐限制和东亚季风对营养盐的输送 | 第37-40页 |
·关于东海春季营养盐限制 | 第37-38页 |
·关于季风对营养盐输送问题的讨论 | 第38-40页 |
第五章 赤潮暴发前后的气溶胶输送及速度场分析 | 第40-73页 |
·资料来源 | 第40-42页 |
·气象资料 | 第40页 |
·气溶胶资料的来源 | 第40-41页 |
·赤潮资料的来源 | 第41-42页 |
·研究方法 | 第42-43页 |
·气溶胶与赤潮暴发的关系 | 第43-51页 |
·赤潮暴发时气溶胶的向下输送 | 第51-59页 |
·赤潮暴发前后的水平流场 | 第59-73页 |
第六章 大气颗粒物(TSP)中元素组成分析 | 第73-93页 |
·样品的采集 | 第73-76页 |
·采样点位置、背景和采样时间 | 第73-76页 |
·样品采集方法 | 第76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76-77页 |
·天台站TSP的元素组成分析 | 第77-80页 |
·杭州站TSP的元素组成分析 | 第80-82页 |
·杭州和天台站TSP的对比 | 第82-83页 |
·赤潮期间TSP中元素的富集系数分析 | 第83-89页 |
·各元素的相关系数分析 | 第89-93页 |
第七章 东海赤潮期间TSP的形态分析 | 第93-108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94-96页 |
·TSP中元素形态的季节变化 | 第96-103页 |
·去离子水中的形态 | 第96-100页 |
·天然海水中的形态 | 第100-102页 |
·模拟酸雨中的形态 | 第102-103页 |
·赤潮前和赤潮期间的形态比较 | 第103-108页 |
·杭州站赤潮前和赤潮期间的形态对比 | 第104-105页 |
·天台站赤潮前和赤潮期间的形态对比 | 第105-108页 |
第八章 大气颗粒物中营养物对东海赤潮频发的影响 | 第108-128页 |
·"Fe限"及Fe对浮游植物的促进作用 | 第108-109页 |
·Fe对东海赤潮的促进作用 | 第109-112页 |
·大气灰尘的输送与东海赤潮 | 第112-125页 |
·TSP中的Fe,P结合形态 | 第114-119页 |
·杭州站TSP中Fe,Mn、Zn的形态分布 | 第119-121页 |
·大气颗粒物中铁进入海水的可能原因 | 第121-123页 |
·关于TSP的来源讨论 | 第123-125页 |
·关于赤潮时晴天的讨论 | 第125-126页 |
·风向与赤潮 | 第126页 |
·季风与赤潮的模型 | 第126-128页 |
第九章 结论 | 第128-130页 |
·结论 | 第128-129页 |
·存在问题和有待改进的地方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8页 |
致谢 | 第138-139页 |
作者简介 | 第139-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