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城乡关系研究--以苏州为例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研究思路框架及方法 | 第12-14页 |
·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12-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4-15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页 |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第2章 国内外城乡关系研究的理论综述 | 第15-23页 |
·经典理论模型 | 第15-20页 |
·经济二元理论 | 第15-17页 |
·空间二元经济理论 | 第17-20页 |
·国内城乡关系研究的现状 | 第20-21页 |
·国外城乡关系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第3章 我国城乡关系演变历史回顾 | 第23-29页 |
·建国初期的 30 年(1949-1978 年) | 第23-24页 |
·改革开放后 20 年(1979-2000 年) | 第24-26页 |
·近阶段的城乡关系演变(2000 年以来) | 第26-27页 |
·城乡关系演变总结 第4章 新时期城乡关系的内涵 | 第27-29页 |
第4章 新时期城乡关系的内涵 | 第29-43页 |
·新时期城乡关系的内涵 | 第29-34页 |
·城乡空间关系的内涵 | 第30-31页 |
·城乡经济关系的内涵 | 第31-32页 |
·城乡社会关系的内涵 | 第32-33页 |
·城乡生态关系的内涵 | 第33-34页 |
·新时期城乡关系普遍存在的问题 | 第34-43页 |
·城乡空间关系存在的问题 | 第34-38页 |
·城乡经济关系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城乡社会关系存在的问题 | 第40-41页 |
·城乡生态关系存在的问题 | 第41-43页 |
第5章 新时期苏州城乡关系的现状分析 | 第43-64页 |
·背景介绍 | 第43-47页 |
·苏州地区基本情况 | 第43-45页 |
·苏州的城乡关系演变回顾 | 第45-47页 |
·苏州城乡空间关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47-51页 |
·苏州城乡空间关系的现状 | 第47-49页 |
·苏州城乡空间关系存在的问题 | 第49-51页 |
·苏州城乡经济关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51-56页 |
·苏州城乡经济关系的现状 | 第51-52页 |
·苏州城乡经济关系存在的问题 | 第52-56页 |
·苏州城乡社会关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56-60页 |
·苏州城乡社会关系的现状 | 第56-58页 |
·苏州城乡社会关系存在的问题 | 第58-60页 |
·苏州城乡生态关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60-64页 |
·苏州城乡生态关系的现状 | 第60-61页 |
·苏州城乡生态关系存在的问题 | 第61-64页 |
第6章 走向多维融合的城乡关系 | 第64-74页 |
·城乡空间关系的处理 | 第64-66页 |
·规划先行,构建和谐的城乡空间结构体系 | 第64-65页 |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效盘活存量土地 | 第65-66页 |
·有序的城中村改造,完善城乡布局 | 第66页 |
·城乡经济关系的处理 | 第66-69页 |
·大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农村经济 | 第67页 |
·以工促农,工农融合一体发展 | 第67-68页 |
·多管齐下,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 第68-69页 |
·城乡社会关系的处理 | 第69-71页 |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建设 | 第69-70页 |
·妥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 | 第70-71页 |
·城乡生态关系的处理 | 第71-74页 |
·建设城乡生态隔离带 | 第71-72页 |
·优化农村的生态格局 | 第72页 |
·构建城乡生态保护一体化发展机制 | 第72-74页 |
第7章 结语 | 第74-76页 |
·简要的结论 | 第74-75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80-81页 |
后记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