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0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6-7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6-7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第二节“广义形态”说的研究概况 | 第7-8页 |
一、研究概况 | 第7-8页 |
二、存在的问题 | 第8页 |
第三节 采用的理论与方法 | 第8-9页 |
第四节 研究内容简介 | 第9-10页 |
一、简介 | 第9页 |
二、突破的难题 | 第9-10页 |
第二章 “广义形态”说 | 第10-12页 |
第一节 “形态”以及“广义形态”说 | 第10-11页 |
第二节 隐性的“广义形态” | 第11-12页 |
第三章 “广义形态”说在词类划分上的作用 | 第12-18页 |
第一节 句成分标准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意义标准 | 第13页 |
第三节 狭义形态标准 | 第13-14页 |
第四节 广义形态标准 | 第14-15页 |
第五节 功能标准、分布标准 | 第15-16页 |
第六节 小结 | 第16-18页 |
第四章“广义形态”说在汉语语法特点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 第18-26页 |
第一节 传统语法的观点 | 第18-21页 |
一、马建忠的《马氏文通》、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 | 第18-19页 |
二、“三套马车”的观点 | 第19-21页 |
第二节 80 年代后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 第21-24页 |
一、老一辈学者的观点 | 第21-23页 |
二、中年学者的观点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24-26页 |
第五章 “广义形态”说在语法观上的作用 | 第26-35页 |
第一节 各个本位观 | 第26-32页 |
一、马建忠的“字本位” | 第26-27页 |
二、黎锦熙的“句本位” | 第27-28页 |
三、朱德熙的“词组本位” | 第28-29页 |
四、徐通锵的“字本位” | 第29-30页 |
五、邢福义的“小句本位” | 第30-31页 |
六、马庆株的“复本位” | 第31-32页 |
七、邵敬敏的“无本位” | 第32页 |
第二节 小结 | 第32-3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35-38页 |
第一节 当时的影响及前人的评价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前人评价的不足 | 第36-38页 |
注释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