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19页 |
前言 | 第19-31页 |
1 目的意义 | 第19-20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31页 |
·小麦品质 | 第20-21页 |
·小麦淀粉积累与品质形成 | 第21-23页 |
·小麦籽粒淀粉的生物合成 | 第21页 |
·淀粉合成相关酶 | 第21-22页 |
·淀粉及其组成与品质的关系 | 第22-23页 |
·小麦蛋白质积累与品质形成 | 第23-25页 |
·蛋白质的形成与积累 | 第23-24页 |
·蛋白质及其组成与品质的关系 | 第24-25页 |
·影响小麦品质的因素 | 第25-31页 |
·土壤条件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 第25-28页 |
·营养元素供给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 第28-31页 |
第一章 不同质地土壤上不同粒位籽粒淀粉和蛋白质积累特征 | 第31-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试验设计 | 第31-32页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32-34页 |
·统计分析 | 第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58页 |
·不同质地土壤条件下不同粒位籽粒淀粉积累特征 | 第34-48页 |
·成熟期不同粒位单粒重 | 第34-35页 |
·成熟期不同粒位籽粒淀粉及其组分含量和积累量 | 第35-36页 |
·成熟期不同粒位籽粒淀粉粘度特性 | 第36-37页 |
·强、弱势籽粒粒重动态变化 | 第37-38页 |
·淀粉积累量动态与淀粉积累特征值 | 第38-39页 |
·籽粒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变化 | 第39-40页 |
·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 | 第40-44页 |
·蔗糖合成酶(SS)活性 | 第40-41页 |
·ADPG 焦磷酸化酶(AGPase)和UDPG 焦磷酸化酶(UGPase)活性 | 第41-42页 |
·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和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 | 第42-43页 |
·酶活性与淀粉积累速率的相关分析 | 第43-44页 |
·籽粒内源激素含量变化 | 第44-46页 |
·淀粉粒度分布特征 | 第46-48页 |
·不同质地土壤条件下不同粒位籽粒蛋白质积累特征 | 第48-58页 |
·成熟期不同粒位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积累量 | 第48-49页 |
·成熟期不同粒位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 | 第49-50页 |
·籽粒发育期间HMW-GS的形成 | 第50页 |
·HMW-GS 的积累 | 第50-52页 |
·GMP 含量动态变化 | 第52-53页 |
·GMP 的粒度分布 | 第53-56页 |
·GMP 颗粒体积分布 | 第54-55页 |
·GMP 颗粒数目分布 | 第55-56页 |
·GMP 颗粒表面积分布 | 第56页 |
·相关分析 | 第56-58页 |
第二章 土壤质地与供氮水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58-9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0页 |
·试验设计 | 第58页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58-6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0-92页 |
·产量和品质 | 第60-63页 |
·产量 | 第60-61页 |
·品质 | 第61-63页 |
·籽粒容重 | 第61-62页 |
·面团品质 | 第62-63页 |
·淀粉黏度 | 第63页 |
·植株氮素代谢与籽粒蛋白质合成 | 第63-77页 |
·小麦植株氮素积累及运转 | 第63-66页 |
·不同生育时期植株氮素积累 | 第63-64页 |
·开花后植株氮素积累量与运转量 | 第64-65页 |
·氮素积累、运转与籽粒蛋白质形成的关系 | 第65-66页 |
·小麦旗叶氮素代谢 | 第66-69页 |
·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 | 第66页 |
·旗叶谷胺酰胺合成酶活性 | 第66-67页 |
·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 第67-68页 |
·旗叶游离氨基酸含量 | 第68-69页 |
·籽粒蛋白质含量 | 第69-70页 |
·籽粒GMP 含量 | 第70-71页 |
·籽粒HMW-GS 含量 | 第71-73页 |
·GMP 粒度分布 | 第73-77页 |
·GMP 颗粒体积分布 | 第73-74页 |
·GMP 颗粒数目分布 | 第74-76页 |
·GMP 颗粒表面积分布 | 第76-77页 |
·植株碳素代谢与淀粉形成 | 第77-85页 |
·旗叶叶绿素含量 | 第77页 |
·旗叶叶绿素a/b 比值 | 第77-78页 |
·旗叶类胡萝卜素含量 | 第78页 |
·旗叶SS、SPS 活性 | 第78-80页 |
·旗叶可溶性糖含量 | 第80页 |
·旗叶蔗糖含量 | 第80-81页 |
·籽粒淀粉含量 | 第81页 |
·淀粉粒度分布 | 第81-85页 |
·体积分布 | 第81-82页 |
·数目分布 | 第82-84页 |
·表面积分布 | 第84-85页 |
·不同质地土壤上施氮对小麦根系和旗叶衰老的影响 | 第85-92页 |
·根系鲜重和根系活力 | 第85-86页 |
·根系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 第86-87页 |
·根系SOD 活性和MDA 含量 | 第87-88页 |
·旗叶衰老相关酶活性和MDA 含量 | 第88-90页 |
·SOD 活性 | 第88-89页 |
·POD 活性 | 第89页 |
·CAT 活性 | 第89-90页 |
·MDA 含量 | 第90页 |
·氮肥利用率 | 第90-92页 |
讨论 | 第92-100页 |
1 小麦不同粒位籽粒蛋白质积累特征 | 第92-93页 |
2 小麦不同粒位籽粒淀粉积累特征 | 第93-95页 |
3 土壤质地对小麦品质形成的影响 | 第95-97页 |
4 不同质地土壤上供氮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生理基础 | 第97-100页 |
结论 | 第100-103页 |
1 小麦籽粒蛋白质品质的粒位差异 | 第100页 |
2 小麦籽粒淀粉品质的粒位差异 | 第100页 |
3 土壤质地对小麦品质形成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4 土壤质地与供氮影响小麦品质的生理基础 | 第101页 |
5 土壤质地对小麦衰老特性的影响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