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天文学论文--太阳系论文--太阳物理学论文

太阳暗条形成的观测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英文摘要第6-7页
第一章 引言第15-35页
    1.1 太阳活动和爆发现象第15-18页
        1.1.1 太阳黑子第15-16页
        1.1.2 太阳耀斑第16-17页
        1.1.3 日冕物质抛射第17-18页
    1.2 太阳暗条第18-26页
        1.2.1 形态特征第18-20页
        1.2.2 物理参数第20-21页
        1.2.3 磁场强度及结构第21-24页
        1.2.4 物质流动第24-26页
    1.3 太阳暗条的形成第26-34页
        1.3.1 暗条磁场结构的形成第26-28页
        1.3.2 暗条形成的物质补充模型第28-34页
    1.4 总结第34-35页
第二章 新形成的太阳暗条的观测第35-59页
    2.1 观测仪器及数据第35-39页
        2.1.1 新太阳望远镜(NST)及其数据第35-37页
        2.1.2 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及其数据第37-39页
    2.2 数据处理方法介绍第39-43页
        2.2.1 新太阳望远镜数据预处理第39页
        2.2.2 HMI矢量磁图的外推第39-43页
    2.3 数据分析及结果第43-52页
        2.3.1 暗条物质流动和与其相关的明亮碎块第43-49页
        2.3.2 暗条纤维中的双向流动第49-52页
    2.4 讨论与总结第52-59页
        2.4.1 暗条物质补充第52-54页
        2.4.2 双向流第54-55页
        2.4.3 暗条的磁场结构第55-56页
        2.4.4 总结第56-59页
第三章 活动区暗条物质供给源的研究第59-81页
    3.1 观测仪器及数据第59-61页
        3.1.1 界层成像光谱仪(IRIS)及其数据第60-61页
    3.2 数据处理方法介绍第61-63页
        3.2.1 压缩因子Q的计算方法第61-63页
    3.3 数据分析结果第63-74页
        3.3.1 暗条内的物质流动第64-69页
        3.3.2 暗条末端增亮及压缩因子分布第69-70页
        3.3.3 暗条末端增亮的光谱响应第70-74页
    3.4 讨论与总结第74-81页
        3.4.1 暗条形成模式第74-76页
        3.4.2 双向的虹吸流动第76-78页
        3.4.3 总结第78-81页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第81-85页
    4.1 总结第81-82页
    4.2 展望第82-85页
参考文献第85-95页
发表论文与科研成果第95-97页
致谢第97-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多特征融合的驾驶员疲劳检测算法研究
下一篇:河北省HIV-1分子流行病学和耐药基因变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