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同工同酬的一般理解 | 第11-24页 |
一、同工同酬的多语境理解 | 第11-13页 |
(一) 同工同酬的政治经济学理解 | 第11-12页 |
(二) 同工同酬的法学理解 | 第12-13页 |
二、劳务派遣下同工同酬的特殊性 | 第13-20页 |
(一) 劳务派遣性质之争——“劳动关系”之辨 | 第13-16页 |
(二) 劳务派遣下同工同酬义务主体之确定 | 第16-19页 |
(三) 劳务派遣下同工同酬参照对象之确定 | 第19-20页 |
三、同工同酬范围的法律界定 | 第20-24页 |
(一) 同工同酬中“同工”的界定 | 第20-21页 |
(二) 同工同酬中“同酬”的界定 | 第21-24页 |
第二部分 我国劳务派遣下“同工不同酬”现状分析 | 第24-31页 |
一、我国劳务派遣下同工不同酬的现状及其危害 | 第24-26页 |
(一) 我国劳务派遣下同工不同酬的现状 | 第24-25页 |
(二) 我国劳务派遣下同工不同酬的危害性 | 第25-26页 |
二、我国劳务派遣下同工不同酬的成因分析 | 第26-31页 |
(一) 法律规范缺失,利益驱动的必然结果 | 第26-27页 |
(二) 国企改革中“双轨制用工”的负面影响 | 第27-29页 |
(三) 我国劳动力供过于求造成的困境 | 第29-31页 |
第三部分 我国劳务派遣下同工同酬的制度完善 | 第31-40页 |
一、劳务派遣下同工同酬的可行性分析 | 第31-33页 |
二、劳务派遣下实现同工同酬的完善建议 | 第33-40页 |
(一) 提高立法层级,对同工同酬“范围”做出统一明确的规范 | 第34页 |
(二) 明确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各自的义务及责任 | 第34-37页 |
(三) 实行派遣机构设立许可制及“风险保证金”制度 | 第37-38页 |
(四) 加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行政监管 | 第38页 |
(五)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消除“双轨制用工”现象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