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序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贝多芬爱情题材艺术歌曲的创作历程 | 第9-18页 |
第一节 贝多芬的爱情 | 第9-13页 |
一、早期的恋爱 | 第9-10页 |
二、在布仑什维克家族期间的恋情 | 第10-12页 |
三、贝多芬晚期爱情 | 第12-13页 |
第二节 贝多芬爱情题材艺术歌曲创作的四个不同阶段 | 第13-18页 |
一、创作初期(1770—1792) | 第14-15页 |
二、创作中期(1792—1802) | 第15页 |
三、创作成熟期(1803—1814) | 第15-16页 |
四、创作晚期(1815—1827)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贝多芬爱情题材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 | 第18-35页 |
第一节 德奥艺术歌曲共性特点 | 第19-21页 |
一、德奥艺术歌曲的民族文化渗透性 | 第19-20页 |
二、德奥艺术歌曲的抒情性 | 第20页 |
三、德奥艺术歌曲室内乐特征 | 第20-21页 |
第二节 贝多芬爱情题材艺术歌曲的歌词 | 第21-24页 |
一、歌德爱情题材诗歌 | 第21-23页 |
二、贝多芬爱情题材艺术歌曲歌词来源 | 第23-24页 |
第三节 贝多芬爱情题材艺术歌曲的音乐创作特点 | 第24-35页 |
一、"细胞动机"、"戏剧性冲突"、"交响化、器乐化"创作手法的运用 | 第24-27页 |
二、和声和曲式结构 | 第27-33页 |
三、钢琴织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贝多芬爱情题材艺术歌曲的演唱 | 第35-42页 |
第一节 语音、语气与呼吸的运用 | 第36-38页 |
第二节 音色控制与细腻情感的把握 | 第38-41页 |
第三节 歌唱与钢琴织体的交响化 | 第41-42页 |
第四章 贝多芬爱情题材艺术歌曲经典作品演唱分析 | 第42-66页 |
第一节 《五月之歌》的演唱分析 | 第42-47页 |
第二节 《阿黛拉伊黛》的演唱分析 | 第47-52页 |
第三节 《置身阴暗的坟墓》的演唱分析 | 第52-55页 |
第四节 《致远方的爱人》演唱分析 | 第55-66页 |
结语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附录 | 第71-73页 |
后记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