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第8-9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第六节 概念界定 | 第12-16页 |
一、知识经济 | 第12-14页 |
二、创新教育 | 第14-15页 |
三、创新人才 | 第15页 |
四、知识经济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 | 第15-16页 |
第七节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美国高校对创新教育的认识与组织 | 第17-23页 |
第一节 知识经济背景下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 第17-18页 |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 第17页 |
二、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 第17-18页 |
三、国际政治环境因素 | 第18页 |
四、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 第18页 |
第二节 美国高校创新教育的尝试 | 第18-21页 |
第三节 美国高校对创新教育的组织 | 第21-23页 |
一、高校成立创新研究中心 | 第21-22页 |
二、高校开展授予学位或证书的创新教育 | 第22页 |
三、高校将创新思想融入各学科课程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知识经济背景下美国高校创新教育个案分析 | 第23-38页 |
第一节 创新培养目标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创新教育课程 | 第24-27页 |
第三节 创新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 | 第27-29页 |
第四节 充满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 第29-34页 |
一、校园物质文化 | 第30-31页 |
二、校园制度文化 | 第31-33页 |
三、校园观念文化 | 第33-34页 |
第五节 创新教育的制度保障 | 第34-37页 |
一、学术问责制度 | 第34-36页 |
二、学分制和选修制 | 第36-37页 |
本章小节 | 第37-38页 |
第四章 知识经济背景下美国高校创新教育的环境分析 | 第38-49页 |
第一节 国家政策支持和鼓励创新 | 第38-40页 |
一、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鼓励创新 | 第39页 |
二、非教育主管部门呼应创新教育 | 第39-40页 |
第二节 经济环境 | 第40-44页 |
一、政府的经费支持 | 第41页 |
二、社会组织的经费支持 | 第41-42页 |
三、企业的经费支持 | 第42-43页 |
四、个人的捐资支持 | 第43-44页 |
五、学校的经费支持 | 第44页 |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积极推动 | 第44-47页 |
一、民间的创新研究中心 | 第45页 |
二、民间的创新学会 | 第45-46页 |
三、民间促进创新教育的基金会 | 第46页 |
四、企业推动创新 | 第46-47页 |
第四节 具有创新意识的文化环境 | 第47页 |
本章小节 | 第47-49页 |
第五章 美国高校创新教育对我国的启示及对策建议 | 第49-61页 |
第一节 美国高校创新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 第49-51页 |
一、中美对创新教育及创新型人才的不同理解 | 第49页 |
二、美国高校创新教育实施环境对我国创新教育的启示 | 第49-51页 |
第二节 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51-57页 |
一、我国高校创新培养目标僵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成熟 | 第51-52页 |
二、我国高校课程设置过于强调专业知识,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 第52-53页 |
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 第53-54页 |
四、缺少充满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 第54-56页 |
五、创新教育制度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 第56-57页 |
第三节 我国高校开展创新教育的对策建议 | 第57-60页 |
一、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引导高校创新教育 | 第58页 |
二、高校应积极探索多渠道筹措资金 | 第58页 |
三、培养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及创新热情 | 第58-59页 |
四、营造具有创新意识的文化环境 | 第59页 |
五、高校尽快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第59页 |
六、努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 | 第59-60页 |
七、完善我国创新教育制度保障体系 | 第60页 |
本章小节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