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高速铁路过渡段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高速铁路发展历程 | 第10-11页 |
·高速铁路过渡段研究现状 | 第11页 |
·高速铁路过渡段的处理措施 | 第11-13页 |
·过渡段动力分析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现场获取参数试验 | 第16-43页 |
·引言 | 第16页 |
·DK1252+679~+731涵-涵过渡段现场工点概述 | 第16-18页 |
·武广客运专线简介 | 第16-17页 |
·工点概况 | 第17-18页 |
·现场波速测试 | 第18-34页 |
·波速方法测试简介 | 第18-20页 |
·跨孔法 | 第20-27页 |
·下孔法 | 第27-31页 |
·试验数据的进一步分析 | 第31-34页 |
·激振法 | 第34-42页 |
·激振法试验原理 | 第35-40页 |
·客专路基涵-涵过渡段激振试验 | 第40-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过渡段结构动力特性仿真分析 | 第43-86页 |
·引言 | 第43页 |
·路基本体的本构模型 | 第43-48页 |
·弹性模型 | 第44-45页 |
·粘弹性模型 | 第45页 |
·弹塑性模型 | 第45-47页 |
·本构模型选择 | 第47-48页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8-57页 |
·模型概述 | 第49-51页 |
·单元介绍 | 第51页 |
·单元间的耦合连接 | 第51-56页 |
·约束边界条件 | 第56页 |
·列车荷载 | 第56-57页 |
·确定模型计算长度 | 第57-60页 |
·行车速度350km/h下涵-涵过渡段结构的动力作用 | 第60-73页 |
·过渡段结构动力分析研究思路 | 第60-61页 |
·列车荷载作用下过渡段动响应的扩散分布 | 第61-63页 |
·行车速度350km/h下过渡段结构时程曲线 | 第63-67页 |
·过渡段结构的动力响应特征 | 第67-73页 |
·行车速度对涵-涵过渡段结构动力作用的影响 | 第73-77页 |
·基床表层厚度对涵-涵过渡段结构动力作用的影响 | 第77-79页 |
·两涵洞中心距离对涵-涵过渡段结构动力作用的影响 | 第79-83页 |
·动响应值纵向分布 | 第79-81页 |
·代表性位置动响应值随两涵洞中心距的变化 | 第81-83页 |
·动力学性能控制标准的确定 | 第83-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四章 过渡段现场动测试验及其与仿真结果的对比 | 第86-102页 |
·引言 | 第86页 |
·信号的时域分析 | 第86-89页 |
·随机数据信号的时域统计分析 | 第87-88页 |
·随机数据信号的相关分析 | 第88-89页 |
·现场试验介绍 | 第89-91页 |
·试验工点地基及过渡段设计 | 第89页 |
·传感器元件的布置 | 第89-91页 |
·试验安排 | 第91页 |
·试验数据的处理分析及其与仿真计算结果的对比 | 第91-100页 |
·实测数据分析思路 | 第91-92页 |
·涵-涵过渡段加速度实测数据分析 | 第92-96页 |
·涵-涵过渡段动应力实测数据分析 | 第96-98页 |
·涵-涵过渡段动位移实测数据分析 | 第98-100页 |
·实测数据与仿真计算结果的对比 | 第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5页 |
·主要结论 | 第102-104页 |
·展望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参与科研情况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