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厚软土桩基后注浆技术试验与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本文的研究背景 | 第1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钻孔灌注桩的发展现状 | 第12-14页 |
·钻孔灌注桩的产生和发展 | 第12-14页 |
·钻孔灌注桩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4页 |
·国内外注浆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国外注浆技术研究发展概况 | 第14-15页 |
·国内注浆技术研究发展概况 | 第15-16页 |
·注浆分类及其特点 | 第16-19页 |
·静压注浆 | 第16-17页 |
·高压喷射注浆 | 第17-18页 |
·注浆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9-20页 |
·本文的研究目的 | 第19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桩基后注浆技术提高承载力的机理分析 | 第20-43页 |
·浆液的流变性及流变特征 | 第20-23页 |
·浆液流变性及分类 | 第20-21页 |
·粘性流体 | 第21-22页 |
·塑性流体 | 第22页 |
·粘时变流体 | 第22-23页 |
·浆液流态 | 第23页 |
·渗透注浆理论 | 第23-25页 |
·球形扩散渗透公式 | 第23-24页 |
·柱形扩散渗透公式 | 第24页 |
·渗透注浆极限压力 | 第24-25页 |
·压密注浆理论 | 第25-27页 |
·压密注浆机理分析 | 第25-26页 |
·压密注浆的平面力学模型 | 第26-27页 |
·劈裂注浆理论 | 第27-31页 |
·劈裂注浆过程及力学分析 | 第28-29页 |
·劈裂注浆平面力学模型 | 第29-31页 |
·注浆对桩侧土层作用机理分析 | 第31-37页 |
·后注浆对桩侧土的影响机理 | 第31页 |
·后注浆对桩侧土层作用机理的理论分析 | 第31-37页 |
·注浆对桩端土层作用机理分析 | 第37-42页 |
·后注浆对桩端土的影响机理 | 第37-38页 |
·后注浆对桩端土层作用机理的理论分析 | 第38-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深厚软土桩基后注浆技术现场试验研究 | 第43-65页 |
·后注浆现场试验概况 | 第43-48页 |
·试验目的和试验内容 | 第43-44页 |
·试验工点工程地质概况 | 第44-46页 |
·注浆方式 | 第46-48页 |
·现场试验方案设计 | 第48-56页 |
·试验机具 | 第49页 |
·注浆施工顺序 | 第49-50页 |
·注浆管的连接 | 第50页 |
·质量保证措施 | 第50-51页 |
·单桩静载试验方案 | 第51-55页 |
·单桩后注浆现场试验 | 第55-56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6-63页 |
·试验数据处理 | 第56-58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8-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深厚软土桩基后注浆技术施工工艺研究 | 第65-76页 |
·后注浆灌注桩的分类 | 第65-66页 |
·按注浆管埋设方法分类 | 第65-66页 |
·按注浆工艺分类 | 第66页 |
·深厚软土桩基后注浆技术施工工艺研究 | 第66-70页 |
·工艺流程 | 第66-67页 |
·施工机具及劳动组织 | 第67-68页 |
·单向阀制作及注浆管绑定 | 第68-69页 |
·后注浆灌注桩施工步骤 | 第69-70页 |
·冲水开塞和注浆压力研究 | 第70-72页 |
·冲水开塞压力 | 第70-72页 |
·注浆压力 | 第72页 |
·后注浆灌注桩施工注意事项 | 第72-75页 |
·注浆管的埋设 | 第72-73页 |
·水泥注入量的确定 | 第73页 |
·注浆泵的选择 | 第73-74页 |
·浆液浓度 | 第74页 |
·注浆节奏 | 第74页 |
·注浆顺序 | 第74-75页 |
·注浆后保养龄期 | 第75页 |
·注浆效果的检验和桩基验收 | 第75页 |
·注浆管堵塞事故的处理 | 第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深厚软土桩基后注浆技术数值模拟研究 | 第76-99页 |
·数值分析理论基础 | 第76-82页 |
·FLAC~(3D)概述 | 第76页 |
·FLAC~(3D)软件的特点 | 第76-77页 |
·土的本构关系 | 第77-79页 |
·接触面模型 | 第79-80页 |
·摩尔-库仑模型 | 第80-82页 |
·数值模拟分析假定与建立模型 | 第82-86页 |
·基本假定及计算流程 | 第82-83页 |
·计算模型 | 第83-84页 |
·计算模型的检验 | 第84-86页 |
·桩侧注浆对桩受力性状影响的计算 | 第86-88页 |
·桩侧注浆数值计算 | 第86-87页 |
·桩侧注浆极限承载力计算 | 第87-88页 |
·桩端注浆对桩受力性状影响的计算 | 第88-95页 |
·桩端注浆数值计算 | 第88-94页 |
·桩端注浆极限承载力计算 | 第94-95页 |
·联合注浆对桩受力性状影响的计算 | 第95-97页 |
·联合注浆数值计算 | 第95-96页 |
·联合注浆极限承载力计算 | 第96-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1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99-100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00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论文发表情况及科研情况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