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2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国内外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研究对象、目的和内容 | 第14-17页 |
·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5页 |
·研究方法与逻辑框架 | 第15-17页 |
第2章 实施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的现实条件分析 | 第17-27页 |
·节能战略为实施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提供政策基础 | 第17-18页 |
·社会公众对建筑节能的认同程度分析 | 第18-19页 |
·社会公众的建筑节能意识分析 | 第18-19页 |
·业主对建筑节能的承受能力分析 | 第19页 |
·建筑工程相关主体对建筑节能的支撑能力分析 | 第19-22页 |
·政府管理机构对建筑节能的支撑能力分析 | 第19-20页 |
·节能材料、设备、产品和部门的支撑能力分析 | 第20-21页 |
·设计和施工环节的支撑能力分析 | 第21页 |
·节能服务公司对建筑节能的支撑能力分析 | 第21-22页 |
·我国现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政策 | 第22-27页 |
·建筑节能法律法规为实施节能政策提供保障 | 第22-24页 |
·建筑节能技术标准为实施经济激励提供技术支持 | 第24-26页 |
·强制性政策的局限性 | 第26-27页 |
第3章 建筑节能经济激励理论与政策工具 | 第27-38页 |
·经济激励相关理论 | 第27-31页 |
·外部性理论(Externality)与经济激励 | 第27-28页 |
·博弈论(Game Theory) | 第28-29页 |
·制度变迁理论(Institutional Change) | 第29-30页 |
·信号传递理论(Signaling model) | 第30页 |
·政府干预—庇古税(pigouivain tax) | 第30页 |
·政府不干预—科斯定理 | 第30-31页 |
·建筑节能经济激励的国际经验和启示 | 第31-35页 |
·世界各国能耗比较 | 第32-33页 |
·日本主要的政策工具 | 第33-34页 |
·美国主要的政策工具 | 第34页 |
·其他国家 | 第34-35页 |
·国外建筑节能政策的可借鉴经验 | 第35-36页 |
·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原则 | 第36-38页 |
·方案可行性原则 | 第36页 |
·对象明确性原则 | 第36页 |
·激励相容性原则 | 第36-37页 |
·效益最大化原则 | 第37-38页 |
第4章 住宅节能经济激励政策体系构建 | 第38-44页 |
·经济激励政策的基本类型 | 第38-39页 |
·货币政策 | 第38页 |
·财政政策 | 第38-39页 |
·其他类型经济激励政策 | 第39页 |
·建筑节能相关经济激励政策原理 | 第39-44页 |
·财政补贴政策 | 第40-41页 |
·税收优惠政策 | 第41-44页 |
第5章 住宅节能经济激励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 | 第44-60页 |
·社会经济系统与系统动力学 | 第44-47页 |
·社会经济系统的特征 | 第44-45页 |
·系统模型及其分类 | 第45-47页 |
·动态复杂系统和社会系统动力学 | 第47页 |
·系统动力学及其基本原理 | 第47-49页 |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 第47页 |
·系统动力学基本方法 | 第47-48页 |
·系统动力学的适用场合 | 第48-49页 |
·住宅节能经济激励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 | 第49-59页 |
·问题描述与研究视角 | 第49-52页 |
·明确系统目标和系统要素 | 第52-53页 |
·建立系统因果关系图 | 第53-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主要结论 | 第60-61页 |
·论文后续研究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