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力协同系统运行模式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8-14页 |
|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 ·研究内容与研究的方法 | 第12-14页 |
| 第2章 营销力协同系统运行的基本要素 | 第14-24页 |
| ·营销力协同系统研究的相关概念和内涵 | 第14-16页 |
| ·营销力协同系统的运行条件 | 第16-19页 |
| ·基础条件 | 第16-17页 |
| ·必要条件 | 第17页 |
| ·充分条件 | 第17-18页 |
| ·动态稳定条件 | 第18-19页 |
| ·营销力协同系统的运行平台 | 第19-21页 |
| ·组织内协同 | 第20页 |
| ·组织外协同 | 第20-21页 |
| ·组织内外协同的异同点 | 第21页 |
| ·营销力协同系统的运行原理 | 第21-24页 |
| ·关联性原理 | 第21-22页 |
| ·互补性原理 | 第22页 |
| ·功能倍增原理 | 第22-24页 |
| 第3章 营销力协同系统组织内协同的运行模式 | 第24-34页 |
| ·营销力协同系统组织内协同的内涵 | 第24页 |
| ·传统内部运行模式存在的缺陷 | 第24-28页 |
| ·业务部门之间冲突 | 第24-26页 |
| ·服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冲突 | 第26-27页 |
| ·组织沟通冲突 | 第27-28页 |
| ·营销力协同系统组织内协同的生成路径 | 第28-29页 |
| ·营销力协同系统组织内协同的运行系统 | 第29-31页 |
| ·界定内部协同机会 | 第29-30页 |
| ·剔除非经济性协同 | 第30页 |
| ·交换信息 | 第30页 |
| ·管理序参量 | 第30-31页 |
| ·基于“组织场”的预警系统 | 第31-34页 |
| ·预警系统设立原则 | 第32-33页 |
| ·预警系统模型 | 第33-34页 |
| 第4章 营销力协同系统组织外协同的运行模式 | 第34-43页 |
| ·营销力协同系统组织外协同的内涵 | 第34页 |
| ·营销力协同系统组织外协同的特征 | 第34-35页 |
| ·系统性和整合性 | 第34页 |
| ·目的性和效应倍增性 | 第34-35页 |
| ·动态性 | 第35页 |
| ·非线性和多向互动性 | 第35页 |
| ·营销力协同系统组织外协同的协同网络 | 第35-38页 |
| ·发展协同 | 第36页 |
| ·竞争协同 | 第36-37页 |
| ·合作协同 | 第37-38页 |
| ·营销力协同系统组织外协同的运行模式和规律 | 第38-43页 |
| ·营销力协同系统组织外协同的运行模式 | 第38-40页 |
| ·营销力协同系统组织外协同的运行规律 | 第40-43页 |
| 第5章 基于营销力协同系统运行模式的流程设计 | 第43-57页 |
| ·营销力协同系统运行流程设计的影响因素 | 第43-44页 |
| ·组织因素 | 第43页 |
| ·目标因素 | 第43页 |
| ·资源能力因素 | 第43-44页 |
| ·需求因素 | 第44页 |
| ·营销力协同系统运行流程设计的原则 | 第44-46页 |
| ·全局最优化 | 第44-45页 |
| ·动态可行化 | 第45页 |
| ·智能预警化 | 第45页 |
| ·信息高效化 | 第45-46页 |
| ·营销力协同系统运行流程设计及其评价标准 | 第46-53页 |
| ·营销力协同系统运行流程设计 | 第46-47页 |
| ·营销力协同系统运行流程的测评模型 | 第47-53页 |
| ·营销力协同系统运行水平的提升路径 | 第53-57页 |
| ·实施企业战略管理 | 第53-54页 |
| ·使用信息技术 | 第54-55页 |
| ·建立有效沟通机制 | 第55-57页 |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 ·全文总结 | 第57-58页 |
| ·展望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