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技术转移激励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前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大学技术转移概述 | 第10-17页 |
·大学技术转移的概念 | 第10-11页 |
·大学技术转移的模式 | 第11-12页 |
·按经济性质划分 | 第11页 |
·按技术和市场接口划分 | 第11-12页 |
·大学技术转移影响因素 | 第12-15页 |
·技术转移政策的影响 | 第12-13页 |
·大学研究机构文化的影响 | 第13页 |
·技术转移中介机构的影响 | 第13页 |
·企业特点的影响 | 第13-14页 |
·科学技术成果质量的影响 | 第14-15页 |
·大学技术转移发展历程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国内外技术转移政策分析 | 第17-36页 |
·美国技术转移的政策 | 第18-21页 |
·基本法律框架 | 第18-19页 |
·美国其它代表性法律 | 第19-21页 |
·英国技术转移的政策 | 第21-23页 |
·英国技术转移政策现状 | 第21-22页 |
·英国贸工部的职能介绍 | 第22-23页 |
·法国技术转移的政策 | 第23-27页 |
·颁布技术创新和科研法 | 第23-25页 |
·创新网络支撑 | 第25-26页 |
·法国纵向政策概述 | 第26-27页 |
·德国技术转移政策 | 第27-29页 |
·德国的科研体制及创新体系结构 | 第27-28页 |
·针对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措施 | 第28-29页 |
·日本技术转移的政策 | 第29-33页 |
·日本大学技术转移现状 | 第29-32页 |
·大学技术转移机构及模式 | 第32-33页 |
·中国技术转移政策实践 | 第33-36页 |
第三章 我国大学技术转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6-47页 |
·总体基本情况 | 第36-37页 |
·我国大学技术转移投入与产出情况 | 第37-40页 |
·技术转移投入情况 | 第37页 |
·技术转移产出情况 | 第37-38页 |
·人均投入与产出情况 | 第38-40页 |
·我国大学技术转移的投入与产出回归分析 | 第40-42页 |
·基于回归分析的技术转移存在问题分析 | 第42-47页 |
·大学的技术成熟度不高及转移速度慢 | 第42-43页 |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 第43-44页 |
·技术转移的经费投入不足 | 第44页 |
·大学科研人员缺乏市场意识 | 第44-45页 |
·技术转移的中间环节薄弱 | 第45页 |
·激励机制和激励方法尚不健全 | 第45-46页 |
·科技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大学技术转移模型构建 | 第47-53页 |
·大学技术转移的基本前提 | 第47页 |
·大学技术转移的基本过程 | 第47-50页 |
·实验室阶段 | 第47-48页 |
·产品化阶段 | 第48页 |
·商业化和产业化阶段 | 第48-49页 |
·大学技术转移基本过程的特点 | 第49-50页 |
·大学技术转移的知识耦合模型 | 第50-52页 |
·大学技术转移的价值增值过程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大学技术转移激励机制模型研究 | 第53-58页 |
·大学技术转移激励机制研究的基本假设 | 第53-54页 |
·大学技术转移的激励原理 | 第54-56页 |
·技术转移的主要动力来源 | 第55页 |
·大学技术转移战略制定的主要依据 | 第55-56页 |
·大学技术转移的自催化激励模型 | 第56-58页 |
第六章 我国大学技术转移激励机制实施策略 | 第58-62页 |
·政府层面 | 第58-60页 |
·构建完备的政策法律体系 | 第58页 |
·设立国家级项目的专项基金 | 第58-59页 |
·建立职责任务明确的中介组织 | 第59-60页 |
·大学层面 | 第60-62页 |
·完善技术转移激励制度并优化创新投入结构 | 第60-61页 |
·合理定位与正确选择技术转移方式 | 第61页 |
·加强大学之间的交流合作 | 第61-62页 |
结束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