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导论 | 第15-28页 |
一 研究主题 | 第15-16页 |
二 基本概念 | 第16-19页 |
三 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四 基本内容 | 第21-25页 |
五 选题意义 | 第25-26页 |
六 创新及不足 | 第26-28页 |
第一章 经济波动的理论解释 | 第28-47页 |
第一节 传统的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 | 第28-33页 |
一 传统凯恩斯的经济周期思想 | 第28-29页 |
二 萨缪尔森的乘数—加速数模型 | 第29-32页 |
三 简要评论 | 第32-33页 |
第二节 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 | 第33-36页 |
一 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的货币史研究 | 第33-34页 |
二 莱德利模型 | 第34-35页 |
三 简要评论 | 第35-36页 |
第三节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 | 第36-38页 |
一 卢卡斯的主要观点 | 第36-37页 |
二 卢卡斯的岛屿模型 | 第37-38页 |
三 简要评论 | 第38页 |
第四节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 第38-42页 |
一 K-P 模型的基本思想 | 第39-40页 |
二 RBC 模型的拓展 | 第40-42页 |
三 简要评论 | 第42页 |
第五节 新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 | 第42-45页 |
一 货币冲击与刚性嵌入 | 第43-44页 |
二 摩擦、不完全信息和外部性 | 第44-45页 |
三 简要评论 | 第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二章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相关方法的介绍与比较 | 第47-76页 |
第一节 宏观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演进与比较: RBC 理论新视角 | 第47-56页 |
一 从简约式模型到结构式模型 | 第48-49页 |
二 RBC 模型在宏观结构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中的地位 | 第49-52页 |
三 RBC 研究方法的优势和不足 | 第52-53页 |
四 国内研究经济波动问题的两种技术性倾向 | 第53-56页 |
第二节 HP、BK 和CF 滤波法的比较 | 第56-65页 |
一 去势和滤波 | 第56-58页 |
二 经济波动经验事实的定量研究 | 第58-60页 |
三 数据来源和单位根检验 | 第60-61页 |
四 三种滤波法下经验事实的定量比较 | 第61-65页 |
五 简单的结论 | 第65页 |
第三节 从模型到数据:一个简单的实例 | 第65-74页 |
一 RBC 方法的建模原则 | 第66页 |
二 定义一个社会最优问题 | 第66-67页 |
三 定义一个竞争性均衡问题 | 第67-69页 |
四 稳态值和对数线性化方法 | 第69-70页 |
五 编程和模拟 | 第70-73页 |
六 RBC 建模方法小结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三章 中国经济运行中消费波动和产出波动的经验事实 | 第76-120页 |
第一节 中国产出波动与消费波动的经验事实:1952~2006 — 消费分层的意义和方法 | 第77-87页 |
一 消费分层的意义和方法 | 第77-78页 |
二 产出波动与消费波动的经验事实 | 第78-80页 |
三 产出波动和消费波动的国际比较 | 第80-87页 |
第二节 城乡人均消费波动的经验事实:1978~2006— 各类消费品价格指数的估算 | 第87-97页 |
一 各类消费品价格指数的估算 | 第87-92页 |
二 城乡人均消费支出及其波动的经验事实 | 第92-97页 |
第三节 城乡不同收入等级群体消费波动的经验事实: 1991~2006 — 城镇家庭不同收入等级群体消费波动的经验事实:七等份法 | 第97-110页 |
一 城镇家庭不同收入等级群体消费波动的经验事实:七等份法 | 第97-102页 |
二 农村家庭不同收入等级群体消费波动的经验事实:五等份法 | 第102-108页 |
三 不同收入等级消费群体的消费支出:城乡比较的视角 | 第108-110页 |
第四节 消费波动的 Granger 因果检验 | 第110-118页 |
一 产出波动和消费波动的Granger 因果检验 | 第111-113页 |
二 城乡人均消费波动的Granger 因果检验 | 第113-115页 |
三 不同收入等级群体消费波动的Granger 因果检验 | 第115-1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四章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 | 第120-155页 |
第一节 消费理论的发展和演变: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吗? | 第121-128页 |
一 第一阶段:绝对收入假说和相对收入假说 | 第121-122页 |
二 第二阶段:持久性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 | 第122-124页 |
三 第三阶段:随机游走假说 | 第124-125页 |
四 第四阶段:流动性约束假说、预防性储蓄假说和λ假说 | 第125-128页 |
第二节 现状观察与原因分析:解读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 | 第128-135页 |
一 现状观察之一:中国居民的低消费和高储蓄 | 第128-129页 |
二 现状观察之二:中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 | 第129-131页 |
三 现状观察之三:中国居民消费习惯的养成 | 第131-132页 |
四 问题解读: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 | 第132-135页 |
第三节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的理论分析 | 第135-140页 |
一 含消费习惯和流动性约束的跨期最优模型 | 第135-137页 |
二 对消费习惯和流动性约束的理论分析 | 第137-138页 |
三 消费增长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第138-140页 |
第四节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的实证检验 | 第140-153页 |
一 计量模型的回归结果 | 第141-147页 |
二 实证分析:城乡比较的视角 | 第147-150页 |
三 实证分析:中美比较的视角 | 第150-152页 |
四 过度敏感性的稳健性检验 | 第152-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153-155页 |
第五章 需求冲击、流动性约束和中国经济波动 | 第155-203页 |
第一节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框架下的消费波动和产出波动 | 第156-162页 |
一 消费波动和产出波动的国外研究动态 | 第156-159页 |
二 消费波动和产出波动的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9-161页 |
三 RBC 文献梳理启示:三种理论假说 | 第161-162页 |
第二节 基准模型:基于可分劳动RBC 模型的理论分析 | 第162-171页 |
一 建立模型 | 第162-163页 |
二 一阶条件、稳态均衡和对数线性化 | 第163-166页 |
三 参数校准 | 第166-168页 |
四 模拟经济与实际经济的比较 | 第168-169页 |
五 技术冲击的脉冲反应分析 | 第169-171页 |
第三节 拓展模型I:含需求冲击的RBC 模型 | 第171-182页 |
一 建立模型 | 第171-173页 |
二 求解模型 | 第173-175页 |
三 参数校准 | 第175-177页 |
四 模拟经济与实际经济的比较 | 第177-181页 |
五 需求冲击的脉冲反应分析 | 第181-182页 |
第四节 拓展模型II:含流动性约束的RBC 模型 | 第182-201页 |
一 建立模型 | 第182-184页 |
二 求解模型 | 第184-189页 |
三 参数校准 | 第189-193页 |
四 模拟经济与实际经济的比较 | 第193-198页 |
五 二元情景模型的脉冲反应分析 | 第198-201页 |
本章小结 | 第201-203页 |
第六章 消费波动和消费增长的福祉分析 | 第203-226页 |
第一节 消费波动和消费增长经济福祉的成本比较 | 第203-218页 |
一 有关福祉成本计算的文献简述 | 第204-205页 |
二 消费波动和消费增长的福祉成本 | 第205-209页 |
三 比较静态分析和数值模拟 | 第209-216页 |
四 对Lucas 模型的反思和批判 | 第216-218页 |
第二节 从消费的经济福祉到消费的社会福祉 | 第218-223页 |
一 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 | 第218-220页 |
二 消费信贷与金融创新 | 第220-221页 |
三 消费增长与社会保障 | 第221-222页 |
四 科学消费与科学发展 | 第22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23-226页 |
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226-231页 |
参考文献 | 第231-249页 |
附录 | 第249-283页 |
附录2-A:数据来源和统计特性说明 | 第249-253页 |
附录2-B:中国宏观经济时序的波动性、共动性和粘持性 | 第253-279页 |
附录5:Basic_RBC.gss 的GUASS7.0 程序 | 第279-280页 |
附录6:消费波动和消费增长经济福利成本模型的有关证明 | 第280-283页 |
后记 | 第283-2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