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3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3-21页 |
一、2006 年——2009 年国际原油价格波动情况 | 第13-14页 |
(一) 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的总体趋势 | 第13页 |
(二) 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的数字特征 | 第13-14页 |
二、长期因素——决定油价的基本走势 | 第14-17页 |
(一) 需求螺旋式增长——油价上涨推动力量 | 第14-15页 |
(二) 供给缺乏弹性——价格底线的内在原因 | 第15-16页 |
(三) 供求维持脆弱均衡——油价高位波动的基础 | 第16-17页 |
三、短期因素——影响油价的短期波动 | 第17-21页 |
(一) 投机因素——加剧油价短期波动 | 第17-18页 |
(二) 石油库存因素——影响油价波动预期 | 第18-19页 |
(三) 地缘政治与气候因素——增加油价波动不确定性 | 第19页 |
(四) 货币因素——影响油价的实际高低 | 第19-21页 |
第三章 现行原油定价机制下国际、国内油价的关系 | 第21-28页 |
一、国际原油定价机制 | 第21-23页 |
(一) 石油公司定价阶段 | 第21页 |
(二) 石油输出国组织定价阶段 | 第21页 |
(三) 石油期货定价阶段 | 第21-22页 |
(四) 混合定价阶段 | 第22-23页 |
二、我国现行原油定价机制 | 第23-24页 |
(一) 我国现行原油定价机制概况 | 第23页 |
(二) 我国现行原油定价机制下油价波动特点 | 第23-24页 |
三、国际、国内原油价格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24-28页 |
(一) 平稳性检验 | 第24-25页 |
(二) 协整回归检验 | 第25-26页 |
(三)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 第26页 |
(四) 结论 | 第26-28页 |
第四章 油价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 第28-37页 |
一、油价剧烈波动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的诸多效应 | 第28-34页 |
(一) 实际余额效应 | 第28-29页 |
(二) 供给冲击效应 | 第29页 |
(三) 收入转移效应 | 第29-31页 |
(四) 部门转移效应 | 第31-32页 |
(五) 物价变动效应 | 第32-34页 |
二、油价剧烈波动对我国GDP 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4-37页 |
(一) 平稳性检验 | 第34页 |
(二) 协整回归检验 | 第34-35页 |
(三) 油价影响模型 | 第35-37页 |
第五章 我国应对国际油价剧烈波动的对策 | 第37-50页 |
一、完善我国石油期货市场,深化原油定价机制的市场化改革 | 第37-41页 |
(一) 建立原油期货市场——油价市场化改革的题中之义 | 第37-39页 |
(二) 科学运用金融工具,增强原油交易市场活力 | 第39-40页 |
(三) 政府间接调控,做好市场化的推动者 | 第40-41页 |
二、科学完善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 | 第41-45页 |
(一) 我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概况 | 第41-42页 |
(二) 构建科学的政府管理体系,科学规划透明运作 | 第42-43页 |
(三) 以油价为信号,市场化适时调整储备量 | 第43-44页 |
(四) 加快立法,依法保障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的实施 | 第44页 |
(五) 储油于民,探索多元化储油方法 | 第44-45页 |
三、坚持“走出去”策略,加快国际石油合作 | 第45-46页 |
(一) 巩固发展与传统、新兴产油大国的原油合作 | 第45页 |
(二) 协调好与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 | 第45-46页 |
四、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构建多元化能源消费结构 | 第46-48页 |
(一) 制定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中长期计划 | 第46-47页 |
(二) 政府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扶持力度 | 第47-48页 |
五、切实推进节能战略,减轻对原油消费的过度依赖 | 第48-50页 |
(一) 节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 | 第48页 |
(二) 多途径推进节能战略的贯彻实施 | 第48-5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