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一、绪论 | 第8-23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8-10页 |
(二)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0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三)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 研究的目的 | 第10-11页 |
2.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四)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1. 选修课内涵之界定 | 第12-13页 |
2. 关于选修课的设置研究 | 第13-14页 |
3. 关于选课指导制度的研究 | 第14-15页 |
4. 关于走班制的研究 | 第15-16页 |
5. 关于学分制的研究 | 第16-17页 |
6. 有关选修课的评价研究 | 第17-19页 |
7. 有关选修课的国际研究 | 第19-23页 |
二、中美高中选修课的比较 | 第23-37页 |
(一) 中美高中选修课的目的 | 第23-25页 |
1. 中国高中选修课的目的 | 第23-24页 |
2. 美国高中选修课的目的 | 第24-25页 |
(二) 中美高中选修课的内容 | 第25-32页 |
1. 选修课类型 | 第25-26页 |
2. 内容侧重点 | 第26-29页 |
3. 可选择性 | 第29-31页 |
4. 选修课的教材 | 第31-32页 |
(三) 中美高中选修课的实施 | 第32-34页 |
1. 中国高中选修课的实施 | 第32-33页 |
2. 美国高中选修课的实施 | 第33-34页 |
(四) 中美选修课的管理 | 第34-35页 |
1. 选课指导制度 | 第34页 |
2. 选修课的课程开发 | 第34-35页 |
(五) 中美选修课的评价 | 第35-37页 |
1. 中国选修课的评价 | 第36页 |
2. 美国选修课的评价 | 第36-37页 |
三、中美高中选修课的差异原因——历史文化的视角 | 第37-64页 |
(一) 不同的历史渊源 | 第38-49页 |
1. 选修课在美国的发展历史 | 第39-43页 |
2. 选修课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 第43-49页 |
(二) 不同的价值观 | 第49-57页 |
1. 重集体、尚权威的中国价值观 | 第50-52页 |
2. 重个人、尚实用的美国价值观 | 第52-57页 |
(三) 不同的思维方式 | 第57-60页 |
1. 求同从众与直觉体悟的中国式思维方式 | 第57-58页 |
2. 个性多元与理性逻辑的美国式思维方式 | 第58-60页 |
(四) 不同的民族性格 | 第60-64页 |
1. 依赖、传统与中庸的中国民族性格 | 第60-62页 |
2. 独立、创新与竞争的美国民族性格 | 第62-64页 |
四、中美高中选修课比较研究的启示 | 第64-75页 |
(一) 选修课的开设要考虑到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 | 第65-66页 |
(二) 选修课的开设应充分发挥校长的领导力 | 第66-69页 |
1. 校长要做好选修课课程开发的专业引领者和组织者 | 第66-67页 |
2. 校长要做好选修课课程推行的主要调控者 | 第67-68页 |
3. 校长要做好选修课课程评价的主要评价者 | 第68-69页 |
(三) 选修课的开设要注重培育学校文化 | 第69-72页 |
1. 学校要注重培育教师文化 | 第70-71页 |
2. 学校要注重培育学生文化 | 第71-72页 |
(四) 选修课的开设需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 | 第72-75页 |
1. 教育行政部门要从“管制者”转变为“服务者” | 第73页 |
2. 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促进选修课的推行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2页 |
后记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