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绪论 | 第12-39页 |
第一节 隐逸、隐逸文学、隐逸词 | 第14-23页 |
一、隐逸与隐逸文学的概念 | 第14-20页 |
二、本文关于隐逸词的界定 | 第20-23页 |
第二节 唐宋隐逸词概览 | 第23-28页 |
一、唐五代隐逸词创作概况 | 第23-26页 |
二、宋代隐逸词概况 | 第26-28页 |
第三节 唐宋隐逸词的研究现状 | 第28-39页 |
一、关于渔父词的研究 | 第29-31页 |
二、关于渔父词之外的隐逸词研究 | 第31-35页 |
三、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5-39页 |
第一章 唐宋隐逸词的传承与新变 | 第39-66页 |
第一节 隐逸词的滥觞——论张志和及唐五代渔父词 | 第39-53页 |
一、由古辞到词:张志和开了渔父词创作的先河 | 第40-47页 |
二、花间之别调:论李珣等人的渔隐词 | 第47-53页 |
第二节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隐士词人潘阆的隐逸词 | 第53-56页 |
第三节 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柳永的归家意识与隐逸词 | 第56-63页 |
一、从温柔乡到水云乡:柳永从浪子性人格向士大夫人格的回归 | 第56-59页 |
二、从俗到雅:从柳永的隐逸词看柳永词风的转变 | 第59-61页 |
三、柳永隐逸词的价值与影响 | 第61-63页 |
第四节 庆历党争与隐逸词的创作 | 第63-66页 |
第二章 党争与词的诗化背景下的北宋中后期的隐逸词创作 | 第66-105页 |
第一节 宋代中后期隐逸词发展兴起的几个特点 | 第66-81页 |
一、北宋新旧党争是隐逸词兴起的有力促进因素 | 第66-75页 |
二、词的诗化背景与隐逸词的兴起 | 第75-78页 |
三、中隐思想与隐逸词所体现的休闲思想 | 第78-81页 |
第二节 归兴深处的旷达——苏轼的隐逸词 | 第81-94页 |
一、苏轼隐逸词的情志内涵:寻找安顿的心灵 | 第82-91页 |
(一) 功成身退——苏轼的人生设计 | 第83-86页 |
(二) 返乡——苏轼的心灵安顿历程 | 第86-91页 |
二、苏轼隐逸词的审美特征:旷达与凄淡 | 第91-94页 |
第三节 其他词人的隐逸词创作 | 第94-105页 |
一、从"阮籍"到"陶潜"、于"沉咽"见"淡然"的晁补之隐逸词 | 第95-100页 |
二、从佛道中寻求解脱的黄庭坚隐逸词 | 第100-105页 |
第三章 和战背景下的南渡词人的隐逸词创作 | 第105-137页 |
第一节 和战背景下的南渡隐逸词创作风貌 | 第105-113页 |
第二节 晋宋之慕:自我和社会的双重困境表达与精神突围 | 第113-120页 |
第三节 慕苏:自我救赎中的旷达情怀 | 第120-125页 |
一、回归自然:寻求内心的宁静体验 | 第120-123页 |
二、超然以自适:对苏轼人生态度的仿效 | 第123-125页 |
第四节 似苏更似白:从朱敦儒的隐逸词看其词风转变的成因及意义 | 第125-137页 |
一、从似苏到似白——朱敦儒隐逸词的风貌 | 第125-133页 |
二、诗化与隐逸精神——朱敦儒词风转变的成因及意义 | 第133-137页 |
第四章 南宋中后期隐逸词创作(上) | 第137-167页 |
第一节 东坡风与希真风的流衍期 | 第137-151页 |
一、隐逸词创作的东坡风 | 第137-143页 |
二、隐逸词创作的希真风 | 第143-146页 |
三、隐逸词创作中的"东坡风"、"希真风"现象原因探析 | 第146-151页 |
第二节 徘徊于儒道之间——陆游的仕隐心态及其隐逸词 | 第151-158页 |
第三节 悲慨苍凉底色下的超旷放达——辛弃疾隐逸心态与隐逸词 | 第158-167页 |
一、辛弃疾的心态及其隐逸语的情志内涵 | 第158-164页 |
(一) 英雄心态的自我定位及其在隐逸词中的表现 | 第158-161页 |
(二) 谪居心态及其在隐逸词中的表现 | 第161-164页 |
二、辛弃疾隐逸词的审美特征:悲慨、苍凉底色下的超旷放达 | 第164-167页 |
第五章 南宋中后期隐逸词创作(下) | 第167-195页 |
第一节 寒士词人的隐逸词与隐逸心态 | 第167-177页 |
一、从求名求利的辛酸无奈到归后的宁静超脱 | 第167-173页 |
二、萧条冷淡与清新高逸:未归与归后的两种词风 | 第173-177页 |
第二节 姜夔的隐逸性格与姜夔词风生成之关系研究 | 第177-187页 |
一、姜夔的隐逸性格 | 第178-181页 |
二、姜夔隐逸性格与词风生成之关系 | 第181-187页 |
(一) 清空淡远的词境 | 第181-185页 |
(二) 高洁的词品 | 第185-187页 |
第三节 同为辛派、判然有别——刘克庄、吴潜的隐逸词比较论 | 第187-195页 |
一、刘、吴隐逸词的不同表现 | 第188-192页 |
二、刘、吴隐逸词差异原因分析 | 第192-195页 |
第六章 南宋遗民词人的隐逸词创作与词论 | 第195-233页 |
第一节 宋末遗民词人的隐逸词与隐逸心态 | 第195-210页 |
一、富贵不如闲——人生价值失落后的无奈选择 | 第195-198页 |
二、兴亡一梦——历史的反思与责任的消解 | 第198-203页 |
三、犹是晋朝臣——故国的情怀 | 第203-207页 |
四、人在会稽图——清雅的隐居环境 | 第207-210页 |
第二节 超越的沉重与精神的栖居——张炎的隐逸词 | 第210-218页 |
一、伤痕与追忆:超越的沉重 | 第211-215页 |
二、还乡与重构:精神的栖居 | 第215-218页 |
第三节 清空说的隐逸文化内涵——兼论词与画评价标准的相通性 | 第218-233页 |
一、"古雅峭拔"的含义考察 | 第218-221页 |
二、隐逸词的发展流变与清空词境的确立 | 第221-226页 |
三、文人画"逸格"的确立与张炎"清空"说诞生的内在关联 | 第226-229页 |
四、"清空"理论与张炎对唐宋名家词的评价 | 第229-233页 |
结语 | 第233-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243-2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255-256页 |
附录:论中唐文人词体制的确立 | 第256-265页 |
后记 | 第265-2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