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传动系统论文--机械传动论文--离合器论文

微型汽车自动离合器控制策略研究及应用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22页
   ·研究背景第13-14页
   ·离合器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0页
     ·离合器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14-16页
     ·自动离合器应用现状第16-17页
     ·自动离合器控制技术研究现状第17-20页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0-21页
   ·本论文的结构第21-22页
第2章 离合器性能研究与参数优化设计第22-39页
   ·离合器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第22-24页
     ·离合器的作用第22-23页
     ·离合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第23-24页
   ·离合器动力学性能研究及优化第24-34页
     ·膜片弹簧的动力学分析第24-28页
     ·离合器参数的动态优化设计第28-34页
   ·滑摩速度对离合器摩擦性能影响的研究第34-38页
     ·不同滑摩速度下离合器的摩擦性能比较第34-37页
     ·摩擦系数的变化与起步抖动的关系第37-38页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3章 自动离合器控制策略研究与仿真第39-66页
   ·离合器接合规律的研究第39-43页
     ·运动学模型的建立第39-40页
     ·离合器接合过程研究第40-42页
     ·离合器接合的性能评价第42-43页
   ·离合器接合过程多模控制策略研究第43-50页
     ·发动机目标转速的改进第44-45页
     ·离合器接合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第45-46页
     ·最大接合速度的确定第46-47页
     ·基于多模控制的离合器接合过程总体控制方案的确定第47-50页
   ·基于模糊理论的离合器起步控制研究第50-58页
     ·模糊控制的基本理论第50-52页
     ·驾驶员驾驶意图模糊控制器的设计第52-55页
     ·离合器接合速度模糊控制器第55-58页
   ·仿真研究第58-65页
     ·仿真模型的建立第58-62页
     ·仿真结果第62-65页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4章 自动离合器电子控制系统的研究第66-88页
   ·系统构成及原理第66-68页
     ·ACS构成及原理第66-67页
     ·离合器控制系统硬件组成第67-68页
   ·自动离合器控制系统主要硬件电路设计第68-73页
     ·供电电路设计第68-70页
     ·直流电机驱动电路第70-72页
     ·显示电路设计第72-73页
     ·K线通信模块第73页
   ·传感器及其信号特征第73-76页
     ·传感器类型第73-75页
     ·AD转换相关电路第75-76页
   ·软件系统设计第76-87页
     ·电机运转按键扫描程序调试模块第76-77页
     ·AD转换模块第77页
     ·显示模块第77-79页
     ·K线通信模块第79-87页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5章 自动离合器位置控制系统的研究第88-104页
   ·自动离合器驱动机构的研究第88-93页
     ·驱动机构总体设计第88-90页
     ·螺杆螺母参数的确定第90-91页
     ·直流电机数学模型第91-93页
     ·操纵机构数学模型第93页
   ·位置跟踪系统控制器的选择第93-97页
     ·常规PID控制器第93-95页
     ·离合器位置跟踪系统中控制器的选择第95-97页
   ·基于模糊自适应PID的位置双闭环系统的设计第97-100页
     ·基于模糊自适应PID的位置双闭环系统的总体设计第97-98页
     ·模糊自适应PID位置环控制器的设计第98-100页
   ·仿真研究第100-103页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第6章 自动离合器系统实验研究第104-116页
   ·台架实验的数据记录及分析第104-112页
     ·同一坡度下不同油门开度的起步情况第104-110页
     ·同一油门开度下不同的坡度起步第110-112页
     ·分析与结论第112页
   ·装车试验第112-115页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16-118页
   ·本文总结第116-117页
   ·工作展望第117-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5页
致谢第125-126页
附录一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6-127页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和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商用车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下一篇:“两型”公路交通系统发展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