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语表 | 第11-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油茶种质资源 | 第12-13页 |
·生物学特性及分布 | 第13-14页 |
·形态特征 | 第13页 |
·生物学特性 | 第13页 |
·地理分布 | 第13-14页 |
·茶油的利用 | 第14-16页 |
·湖北省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 第16页 |
·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 第16页 |
·分子标记研究背景 | 第16-21页 |
·分子标记的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DNA分子标记的种类 | 第18-21页 |
·油茶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表形性状研究进展 | 第21页 |
·油茶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油脂成分分析研究进展 | 第23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30页 |
·材料 | 第24-25页 |
·主要试剂、仪器及其来源 | 第25-26页 |
·试验方法 | 第26-30页 |
·基因组总DNA的提取与质量检测 | 第26-27页 |
·引物筛选 | 第27-28页 |
·ISSR反应条件的优化和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28页 |
·ISSR扩增产物检测 | 第28页 |
·谱带统计及数据分析 | 第28-30页 |
3 结果分析 | 第30-39页 |
·ISSR扩增产物的多态性分析 | 第30-33页 |
·16条引物扩增结果 | 第33页 |
·7 个县市的油茶遗传多样性 | 第33-35页 |
·110份油茶DNA基于UPGMA法的聚类分析 | 第35-37页 |
·ISSR标记的主坐标分析 | 第37-39页 |
4 讨论 | 第39-41页 |
·取样对遗传变异的影响 | 第39页 |
·湖北省油茶不同个体间的遗传关系 | 第39-40页 |
·湖北省主要县市群体间的遗传关系 | 第40-41页 |
第二部分 25个复选油茶单株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的初步研究 | 第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材料 | 第41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41页 |
·试验试剂及仪器 | 第41-42页 |
·试验方法 | 第42-43页 |
·油茶主要性状指标测定方法 | 第42页 |
·测定样品制取 | 第42页 |
·脂肪酸组成分析 | 第42-43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0页 |
·各性状间的相关关系 | 第43-45页 |
·含油率分析 | 第45-46页 |
·不同单株的种子含油率 | 第45-46页 |
·两不同产区种子含油率 | 第46页 |
·油茶种子脂肪酸组分及含量比较分析 | 第46-49页 |
·脂肪酸组成及其含量的初步定量分析 | 第49-50页 |
·油酸 | 第49页 |
·亚油酸 | 第49页 |
·棕榈酸 | 第49页 |
·硬脂酸 | 第49-50页 |
·脂肪酸组成间的相关性 | 第50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0-53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讨论 | 第51-52页 |
·关于油茶含油率的问题 | 第51页 |
·关于脂肪酸组成 | 第51-52页 |
·关于湖北省油茶产业发展 | 第52页 |
·试验中的不足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附录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