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各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的疾论文--家禽论文--鸡论文

E.tenella穿孔素样蛋白及球虫感染对鸡肠道穿孔素、颗粒酶A和颗粒溶素转录水平的影响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英文缩略表第11-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19页
    1.1 球虫及球虫病第12页
    1.2 顶复门原虫穿孔素蛋白第12-15页
        1.2.1 弓形虫第13-14页
        1.2.2 疟原虫第14-15页
    1.3 穿孔素、颗粒酶及颗粒溶素杀伤靶细胞的作用机制第15-17页
    1.4 原虫感染与穿孔素、颗粒酶及颗粒溶素第17-18页
    1.5 小结第18-19页
第二章 EtPLPs基因的克隆表达与亚细胞定位第19-31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19-24页
        2.1.1 实验动物第19页
        2.1.2 虫株、菌株与载体第19页
        2.1.3 主要实验试剂第19页
        2.1.4 E.tenella子孢子和裂殖子的收集与纯化第19-20页
        2.1.5 E.tenella子孢子和裂殖子总RNA的提取与反转录第20-21页
        2.1.6 序列分析与引物设计第21页
        2.1.7 EtPLPs基因的RT-PCR扩增与克隆第21页
        2.1.8 EtPLPs基因的序列分析第21-22页
        2.1.9 EtPLPs的原核表达第22页
        2.1.10 小鼠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第22-23页
        2.1.11 多克隆抗体的鉴定第23页
        2.1.12 免疫荧光检测第23-24页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24-29页
        2.2.1 EtPLPs基因的扩增第24-25页
        2.2.2 EtPLPs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5-26页
        2.2.3 重组质粒的鉴定第26-27页
        2.2.4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第27页
        2.2.5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第27-28页
        2.2.6 Western blot分析第28-29页
        2.2.7 免疫荧光分析第29页
    2.3 讨论第29-31页
        2.3.1 基因序列分析第29-30页
        2.3.2 穿孔素样蛋白结构域分析第30-31页
第三章 E.tenella不同发育阶段EtPLPs基因转录的变化第31-40页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1-34页
        3.1.1 实验动物第31页
        3.1.2 虫株第31页
        3.1.3 主要实验试剂第31页
        3.1.4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第31页
        3.1.5 卵囊纯化以及子孢子、裂殖子收集纯化试剂第31-32页
        3.1.6 引物设计第32页
        3.1.7 E.tenella子孢子、第一代裂殖子、第二代裂殖子、未孢子化卵囊、孢子化7h卵囊、孢子化卵囊收集第32-33页
        3.1.8 E.tenella各阶段虫株总RNA的提取第33页
        3.1.9 第一链cDNA合成第33页
        3.1.10 目的基因和参照基因引物浓度确定第33页
        3.1.11 目的基因和参照基因标准曲线的建立第33-34页
        3.1.12 qRT-PCR检测E.tenella各个阶段EtPLP1、EtPLP2基因转录水平第34页
        3.1.13 各阶段EtPLP1、EtPLP2基因转录水平分析第34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4-38页
        3.2.1 各实验组总RNA抽提结果第34-35页
        3.2.2 cDNA模板质量第35页
        3.2.3 引物浓度确定结果第35-36页
        3.2.4 目的基因和参照基因扩增效率、标准曲线和融解曲线的建立第36-37页
        3.2.5 待测样品目的基因和参照基因qRT-PCR结果第37页
        3.2.6 E.tenella广东株各阶段EtPLP1和EtPLP2 mRNA水平第37-38页
    3.3 讨论第38-40页
第四章 球虫感染后肠道穿孔素、颗粒酶A及颗粒溶素转录动态分析第40-47页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0-42页
        4.1.1 实验动物第40页
        4.1.2 虫株第40页
        4.1.3 主要实验试剂第40页
        4.1.4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第40页
        4.1.5 实验分组第40-41页
        4.1.6 小肠和盲肠组织总RNA的提取及cDNA的合成第41页
        4.1.7 引物设计第41-42页
        4.1.8 标准曲线建立第42页
        4.1.9 球虫感染后鸡肠道三种基因表达水平第42页
        4.1.10 目的基因相对表达量的计算第42页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2-45页
        4.2.1 总RNA提取结果第42-43页
        4.2.2 标准曲线的建立第43-44页
        4.2.3 球虫感染后鸡肠道穿孔素与颗粒溶素mRNA表达差异分析第44-45页
    4.3 讨论第45-47页
        4.3.1 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选择第45-46页
        4.3.2 穿孔素与颗粒溶素mRNA表达差异分析第46-47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5页
附录第55-60页
致谢第60-61页
作者简历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弓形虫TR基因与ROP18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
下一篇:来源于初次感染和再次感染水牛的日本血吸虫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