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现代新儒家科学技术观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导言 | 第10-33页 |
一、科学技术观研究缘起 | 第10-16页 |
1、科学技术发展问题之思 | 第10-11页 |
2、科学技术负面作用之实 | 第11-13页 |
3、中国学习科学技术之间 | 第13-14页 |
4、科学技术观研究之意义 | 第14-16页 |
二、现代新儒家学派形成与发展 | 第16-24页 |
1、早期现代新儒家形成之历史缘由 | 第16-18页 |
2、早期现代新儒家形成之现实原因 | 第18-21页 |
3、现代新儒家学派发展之实际状况 | 第21-24页 |
三、早期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 | 第24-29页 |
1、早期代表人物的定位 | 第24-26页 |
2、早期代表人物的选择 | 第26-29页 |
四、早期现代新儒家科学技术观研究现状 | 第29-33页 |
第一章 理论内核:人文关怀的取用原则 | 第33-57页 |
第一节 中西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比较 | 第33-43页 |
一、中西现代思想界特征比较 | 第34-38页 |
1、西方以科学技术文化为主导 | 第34-35页 |
2、中国缺乏核心文化要素引领 | 第35-38页 |
二、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 第38-41页 |
三、对科学技术社会功用的评价 | 第41-43页 |
第二节 科学技术观的思想内核 | 第43-57页 |
一、肯定科学的认识作用 | 第44-49页 |
二、审视技术的实践作用 | 第49-51页 |
三、人文关怀的取用原则 | 第51-57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生命价值的哲学理论 | 第57-87页 |
第一节 生命哲学理论的影响 | 第57-69页 |
一、重识感性的西方生命哲学 | 第58-60页 |
二、体悟生命的儒家生命哲学 | 第60-64页 |
三、生命哲学理论的现实意义 | 第64-69页 |
第二节 直觉主义理论的影响 | 第69-80页 |
一、科学认识对象的有限性 | 第71-74页 |
二、技术应用后果的未知性 | 第74-76页 |
三、人文关怀价值的普适性 | 第76-80页 |
第三节 宋明时期儒学的影响 | 第80-87页 |
一、梁漱溟之百姓日用现代化 | 第82-83页 |
二、张君劢之存心养性现代化 | 第83-85页 |
三、熊十力之体用关系现代化 | 第85-87页 |
第三章 理论特征:中西思想的相济为用 | 第87-120页 |
第一节 彰显西方文化的科学技术精神 | 第88-102页 |
一、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精神的形成 | 第88-92页 |
二、中国西化的历程及其主要目的 | 第92-96页 |
三、塑造中国科学技术精神的条件 | 第96-102页 |
第二节 发扬儒家文化积极入世精神 | 第102-120页 |
一、儒家文化积极入世的处世态度 | 第103-106页 |
二、梁漱溟:现代化之乡村建设路径 | 第106-109页 |
三、张君劢:现代化之民主宪政路径 | 第109-114页 |
四、熊十力:现代化之内圣外王路径 | 第114-120页 |
第四章 理论价值:生存理念的独特思考 | 第120-139页 |
第一节 对同时代学派科学技术观超越 | 第120-126页 |
一、与全盘西化派科学技术观对比 | 第121-124页 |
二、与传统保守派科学技术观对比 | 第124-126页 |
第二节 对儒家传统科学技术观的超越 | 第126-133页 |
一、调整传统“道”“器”关系 | 第127-128页 |
二、实现儒家文化的时代衔接 | 第128-131页 |
三、启示儒家文化的增殖路径 | 第131-133页 |
第三节 科学技术观对当代的启示意义 | 第133-139页 |
一、协调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前瞻性 | 第133-134页 |
二、复兴儒家文化道德与理性的合理性 | 第134-136页 |
三、尝试科学技术与人文互逆的可行性 | 第136-139页 |
结语 | 第139-14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41-147页 |
致谢 | 第147-149页 |
附: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49-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