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消化系肿瘤论文--肝肿瘤论文

人肝癌干细胞分选、鉴定、药物抵抗及在趋化因子CXCL12介导下迁移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缩略语/符号说明第10-11页
前言第11-18页
    研究现状第12-16页
    研究目的第16-17页
    研究方法第17-18页
一、肝癌干细胞的分离与鉴定第18-38页
    1.1 对象和方法第18-21页
        1.1.1 研究对象第18页
        1.1.2 新鲜肝癌组织制备单细胞悬液第18页
        1.1.3 SP细胞分选第18-19页
        1.1.4 细胞侵袭实验及迁移实验第19页
        1.1.5 细胞成球培养实验第19页
        1.1.6 细胞增殖实验第19页
        1.1.7 NOD/SCID小鼠成瘤实验第19-20页
        1.1.8 肝癌干细胞基因表达谱检测第20页
        1.1.9 统计学处理第20-21页
    1.2 结果第21-31页
        1.2.1 从HepG2细胞及肝癌新鲜组织中分选SP细胞第21-22页
        1.2.2 细胞侵袭实验第22-23页
        1.2.3 细胞迁移实验第23-25页
        1.2.4 细胞成球培养实验第25-27页
        1.2.5 细胞增殖实验第27-28页
        1.2.6 NOD/SCID小鼠成瘤实验第28-30页
        1.2.7 肝癌干细胞基因表达谱检测第30-31页
    1.3 讨论第31-37页
        1.3.1 肝癌干细胞分选第31-33页
        1.3.2 肝癌干细胞鉴定第33-35页
        1.3.3 肝癌干细胞基因表达谱的特异性第35-37页
    1.4 小结第37-38页
二、肝癌干细胞抵抗台盼蓝及索拉菲尼毒性的体外研究第38-55页
    2.1 对象和方法第38-40页
        2.1.1 研究对象第38页
        2.1.2 采用MTT法研究台盼蓝对HepG2细胞毒性第38页
        2.1.3 采用自渗透型微流控芯片研究台盼蓝对肝癌干细胞及非 SP 细胞毒性第38-39页
        2.1.4 采用“树”型微流控芯片研究索拉菲尼对肝癌干细胞及非 SP 细胞毒性第39页
        2.1.5 统计学处理第39-40页
    2.2 结果第40-49页
        2.2.1 不同浓度及时间台盼蓝对HepG2细胞抑制率第40-41页
        2.2.2 HepG2细胞中SP细胞抵抗台盼蓝毒性作用第41-44页
        2.2.3 HepG2细胞中SP细胞抵抗索拉菲尼毒性作用第44-49页
    2.3 讨论第49-54页
        2.3.1 台盼蓝在体外对肝癌细胞及肝癌干细胞的毒性作用第49-50页
        2.3.2 肝癌干细胞对索拉菲尼的药物抵抗第50-52页
        2.3.3 微流控芯片在肝癌干细胞对药物敏感性研究中的应用价值第52-54页
    2.4 小结第54-55页
三、趋化因子CXCL2介导肝癌干细胞迁移的体外研究第55-66页
    3.1 对象和方法第55-56页
        3.1.1 研究对象第55页
        3.1.2 在微流控芯片中研究趋化因子CXCL12/CXCR4介导的HepG2SP细胞及非SP细胞趋化运动差异第55页
        3.1.3 在微流控芯片中研究CXCL12/CXCR4轴抑制剂AMD3100对HepG2SP细胞及非SP细胞趋化运动影响第55-56页
        3.1.4 统计学处理第56页
    3.2 结果第56-60页
        3.2.1 HepG2SP细胞逆CXCL12浓度梯度迁移第56-58页
        3.2.2 AMD3100抑制CXCL12介导HepG2SP细胞迁移作用第58-60页
    3.3 讨论第60-65页
        3.3.1 CXCL12/CXCR4轴与肝癌干细胞迁移特性第60-62页
        3.3.2 AMD3100对CXCL12/CXCR4介导肝癌干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第62-65页
    3.4 小结第65-66页
全文结论第66-67页
论文创新点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6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76-77页
综述 肝癌干细胞与趋化因子研究进展第77-94页
    综述参考文献第85-94页
致谢第94-95页
个人简历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纳米颗粒介导的肿瘤光复合治疗
下一篇:早期现代新儒家科学技术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