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一)教科书 | 第10页 |
(二)课程内容选择 | 第10页 |
(三)课程内容组织 | 第10-11页 |
(四)传统文化 | 第11-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一)教科书中的文化因素与导向研究 | 第12-13页 |
(二)教科书中文化内容的选择研究 | 第13页 |
(三)教科书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 | 第13-14页 |
(四)英语教科书中国别文化导向研究 | 第14-16页 |
四、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 第16-17页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16页 |
(二)研究过程 | 第16-17页 |
五、研究价值 | 第17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7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7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理论 | 第17-19页 |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 第17-18页 |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 第18-19页 |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高中英语教科书 | 第19页 |
二、高中英语课程文化内容的选择原则 | 第19-21页 |
(一)科学性和阶段性 | 第19-20页 |
(二)代表性和人文性 | 第20页 |
(三)基础性和趣味性 | 第20页 |
(四)交际性和多元性 | 第20-21页 |
(五)真实性和灵活性 | 第21页 |
三、高中英语文化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 | 第21-23页 |
(一)英语课程文化的纵向与横向组织 | 第21-22页 |
(二)直线式、螺旋式与矩阵式组织 | 第22-23页 |
(三)故事线索形式 | 第23页 |
第三章 NSEFC中中国文化内容分析 | 第23-37页 |
一、中国文化、目的语文化、世界文化内容比例分析 | 第23-31页 |
二、中国文化内容的时代性分析 | 第31-37页 |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近现代文化的比例 | 第31-35页 |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近现代文化的呈现方式 | 第35-37页 |
第四章 NSEFC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新选择 | 第37-49页 |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分类 | 第37-40页 |
(一)根据文化分类理论的划分 | 第37-38页 |
(二)根据时间点的划分 | 第38页 |
(三)根据维度的划分 | 第38-40页 |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种类选择 | 第40-44页 |
(一)中国优秀传统艺术文化内容的优化 | 第40-41页 |
(二)中国优秀传统社会生活文化内容的取舍 | 第41-43页 |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学的内容的增加 | 第43页 |
(四)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的内容的增加 | 第43-44页 |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比重问题 | 第44-49页 |
(一)对港、澳、台英语教科书中中国文化内容配置的借鉴 | 第45页 |
(二)日本英语教科书中日本文化内容配置的借鉴 | 第45页 |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近现代文化的合理比重探究 | 第45-47页 |
(四)合理增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数量探究 | 第47-49页 |
第五章 NSEFC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新组织 | 第49-53页 |
一、中国优秀传统艺术文化内容的重新组织 | 第49页 |
二、中国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内容的重新组织 | 第49-50页 |
三、中国优秀传统饮食文化内容的重新组织 | 第50-51页 |
(一)单元组织结构的连续性应用 | 第50-51页 |
(二)矩阵式原则与纵向原则的应用 | 第51页 |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学内容的重新组织 | 第51-52页 |
(一)通过文化对比了解中西方文学的异同 | 第51页 |
(二)课程内容的优先选择 | 第51-52页 |
五、中国优秀传统哲学内容的重新组织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个人简介 | 第58-59页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