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噻唑[5,4-d]并噻唑双吡啶基金属—有机框架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7页
    1.1 引言第13页
    1.2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发展概况第13-18页
        1.2.1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设计策略第13-16页
        1.2.2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经典结构第16-18页
    1.3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应用第18-24页
        1.3.1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荧光检测领域的应用第19-22页
        1.3.2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气体吸附领域的应用第22-23页
        1.3.3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非均相催化领域的应用第23-24页
        1.3.4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第24页
    1.4 噻唑并噻类衍生物的发展概述第24-26页
    1.5 噻唑并噻类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研究概述第26-29页
    1.6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第29-31页
    参考文献第31-37页
第二章 三个二重穿插MOFs的合成:荧光Zn/Cd- MOFs水相检测TNP和NZF第37-75页
    2.1 引言第37-38页
    2.2 实验部分第38-40页
        2.2.1 实验原料及测试、表征第38页
        2.2.2 {[Zn_2(Py_2TTz)_2(BDC)_2]·2(DMF)·0.5(H_2O)}_n (1) 的合成第38-39页
        2.2.3 {[Cd_2(Py_2TTz)_2(BDC)_2]·2(DMF)}_n (2) 的合成第39页
        2.2.4 {[Co_2(Py_2TTz)_2(BDC)_2]·2(DMF)·0.5(H_2O)}_n (3) 的合成第39-40页
        2.2.5 晶体结构的测定及解析第40页
        2.2.6 荧光测试第40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0-58页
        2.3.1 结构描述第40-45页
        2.3.2 PXRD分析第45-46页
        2.3.3 TGA分析第46-47页
        2.3.4 荧光性质第47-49页
        2.3.5 芳香硝基化合物检测第49-51页
        2.3.6 抗生素检测第51-54页
        2.3.7 荧光淬灭机理第54-58页
    2.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本章附图与附表第59-68页
    参考文献第68-75页
第三章 氨基功能化的Zn/Cd-MOFs的CO_2吸附和Knoevenagel缩合反应催化性能研究第75-102页
    3.1 引言第75-76页
    3.2 实验部分第76-78页
        3.2.1 实验原料及测试、表征第76-77页
        3.2.2 {[Zn(Py_2TTz)(2-NH_2-BDC)]·(DMF)}_n (4) 的合成第77页
        3.2.3 {[Cd(Py_2TTz)(2-NH_2-BDC)]·(DMF)·0.5(H_2O)}_n (5) 的合成第77页
        3.2.4 晶体结构的测定及解析第77-78页
        3.2.5 催化实验第78页
        3.2.6 催化剂回收实验第78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8-92页
        3.3.1 化合物4和 5 的合成条件第78-79页
        3.3.2 化合物4和 5 的晶体结构描述第79-83页
        3.3.3 客体分子的确定第83-84页
        3.3.4 PXRD分析第84-85页
        3.3.5 TGA分析第85页
        3.3.6 气体吸附实验第85-87页
        3.3.7 催化实验第87-92页
    3.4 本章小结第92-93页
    本章附图与附表第93-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2页
第四章 二羧酸诱导的基于Py_2TTz配体的Zn/Cd-MOFs的结构多样性及其荧光性能研究第102-149页
    4.1 引言第102-103页
    4.2 实验部分第103-107页
        4.2.1 实验原料及测试、表征第103-104页
        4.2.2 9 种新的Zn/Cd-MOFs的合成第104-107页
        4.2.3 晶体结构的测定及解析第10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107-129页
        4.3.1 化合物 6–14 的合成条件和客体分子的确定第107-108页
        4.3.2 {[Zn_2(Py_2TTz)(2-CH_3-BDC)_2]·2(DMF)·3(H_2O)}_n (6) 的结构描述第108-110页
        4.3.3 {[Cd_2(Py_2TTz)_2(2-CH_3-BDC)_2]·2(DMF)·2(C2H5OH)}_n (7) 的结构描述第110-111页
        4.3.4 {[Zn_(0.5)(Py_2TTz)_(0.5)(2,5-di-CH_3-BDC)_(0.5)]·(DMF)}_n (8) 的结构描述第111-113页
        4.3.5 {[Cd(Py_2TTz)_(0.5)(2,5-di-OH-BDC)(DMF)2]·2(DMF)·(C_2H_5OH)}_n (9) 的结构描述第113-115页
        4.3.6 {[Zn(Py_2TTz)(1,4-NDC)]·(DMF)·(H_2O)}_n (10) 的结构描述第115页
        4.3.7 {[Zn(Py_2TTz)_(0.5)(2,6-NDC)]·(DMF)·(C_2H_5OH)}_n (11) 的结构描述第115-117页
        4.3.8 {[Cd_2(Py_2TTz)_2(2,6-NDC)_2]·3(DMF)·4(H_2O)}_n (12) 的结构描述第117-119页
        4.3.9 {[Zn_2(Py_2TTz)_2(5-CH_3-BDC)_2]·3(DMF)·3(H_2O)}_n (13) 的结构描述第119页
        4.3.10 {[Cd_2(Py_2TTz)_2(5-CH_3-BDC)_2]·3(DMF)·3(H_2O)}_n (14) 的结构描述第119-121页
        4.3.11 结构评价第121-123页
        4.3.12 PXRD和TGA第123-125页
        4.3.13 荧光性能第125-129页
    4.4 本章小结第129-130页
    本章附图与附表第130-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49页
第五章 三羧酸构筑的基于Py_2TTz配体的Zn/Cd-MOFs的结构多样性及其荧光性能研究第149-183页
    5.1 引言第149-150页
    5.2 实验部分第150-154页
        5.2.1 实验原料及测试、表征第150-151页
        5.2.2 6 种新的Zn/Cd-MOFs的合成第151-153页
        5.2.3 晶体结构的测定及解析第153-154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54-167页
        5.3.1 化合物 15–20 的合成条件和客体分子的确定第154页
        5.3.2 {[Cd_(1.5)(Py_2TTz)(BTC)]·(DMF)·0.5(H_2O)}_n (15) 的结构描述第154-156页
        5.3.3 {[Cd(HPy_2TTz)(BTC)]}_n (16) 的结构描述第156页
        5.3.4 {[Zn(Py_2TTz)(HBTC)]·(H_2O)}_n (17) 的结构描述第156-158页
        5.3.5 {[Cd_(1.5)(Py_2TTz)_(0.5)(BTB)(H_2O)]·3(DMF)·4(H_2O)}_n (18) 的结构描述第158-159页
        5.3.6 {[Cd_(3.5)(Py_2TTz)_2(BTB)_2(HCOO)(H_2O)_3]·4(DMF)·3(H_2O)}_n (19) 的结构描述第159-160页
        5.3.7 {[Cd_(1.5)(Py_2TTz)_(0.5)(BTB)(H_2O)]·2(DMF)}_n (20) 的结构描述第160-162页
        5.3.8 PXRD和TGA第162-164页
        5.3.9 荧光性能第164-167页
    5.4 本章小结第167-168页
    本章附图与附表第168-177页
    参考文献第177-183页
结论与展望第183-185页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其他研究成果第185-186页
致谢第186页

论文共1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碳硼烷巯基保护的货币金属簇基材料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
下一篇:金属二维材料的可控制备及电催化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