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薯类作物病虫害论文--马铃薯(土豆)病虫害论文

基于光谱技术的便携式马铃薯晚疫病检测仪研制

摘要第7-9页
ABSTRUCT第9-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1 农作物检测技术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2 马铃薯病害检测研究现状第16-17页
        1.2.3 农作物病害检测设备研究现状第17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7-20页
        1.3.1 研究目标第17页
        1.3.2 研究内容第17-19页
        1.3.3 技术路线第19-20页
第二章 便携式检测仪的硬件设计第20-28页
    2.1 硬件系统结构设计第20页
    2.2 硬件选型及连接第20-24页
        2.2.1 采集模块第20-22页
        2.2.2 控制模块第22-23页
        2.2.3 显示模块第23页
        2.2.4 电源模块第23-24页
        2.2.5 硬件连接图第24页
    2.3 检测仪外壳设计第24-26页
        2.3.1 结构及三维造型第24-25页
        2.3.2 实物制作第25-26页
    2.4 仪器组装第26页
    2.5 硬件调试第26-27页
        2.5.1 操作系统的安装第26-27页
        2.5.2 Berryconda的安装第27页
        2.5.3 seabreeze驱动包的安装第27页
        2.5.4 光谱采集程序第27页
    2.6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三章 基于光纤光谱的晚疫病胁迫下马铃薯叶片POD活性、SPAD值的检测研究.第28-45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8-37页
        3.1.1 实验材料第28页
        3.1.2 实验方法第28-29页
        3.1.3 试验设备第29页
        3.1.4 POD活性值测定方法第29-30页
        3.1.5 SPAD值的测定方法第30页
        3.1.6 数据处理软件介绍第30-32页
        3.1.7 光谱预处理方法第32-33页
        3.1.8 建模方法第33-36页
        3.1.9 特征波长提取方法第36-37页
        3.1.10 模型性能评价指标第37页
    3.2 光谱数据分析第37-38页
    3.3 建模结果与分析第38-44页
        3.3.1 基于全光谱的PLS模型建立与分析第38-40页
        3.3.2 特征波长提取第40-42页
        3.3.3 特征波长提取后不同模型结果比较第42-44页
    3.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晚疫病胁迫下马铃薯叶片病害分级识别研究第45-55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5-46页
        4.1.1 实验材料第45页
        4.1.2 实验方法第45页
        4.1.3 病斑占比测定方法第45-46页
        4.1.4 数据分析软件第46页
    4.2 分级标准的确立第46-48页
        4.2.1 分级依据第46-47页
        4.2.2 病斑占比值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模型第47-48页
    4.3 基于理化值的分级研究第48-51页
        4.3.1 POD活性值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模型第48-49页
        4.3.2 SPAD值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模型第49页
        4.3.3 分级模型建立第49-50页
        4.3.4 分级程序编写第50-51页
    4.4 基于反射率值的分级研究第51-54页
        4.4.1 参考波长点的选取第51页
        4.4.2 在544.99nm处反射率值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模型第51-52页
        4.4.3 在749.59nm处反射率值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模型第52页
        4.4.4 分级模型建立第52-53页
        4.4.5 分级程序的编写第53-54页
    4.5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便携式检测仪软件设计第55-68页
    5.1 软件开发工具第55-56页
    5.2 软件程序设计第56-65页
        5.2.1 主系统程序设计第56页
        5.2.2 光谱采集系统程序设计第56-58页
        5.2.3 光谱显示系统程序设计第58-59页
        5.2.4 计算系统程序设计第59-60页
        5.2.5 病害分级系统程序设计第60-62页
        5.2.6 图形化界面系统程序设计第62-65页
    5.3 仪器功能及使用流程第65页
    5.4 仪器病害分级准确度实验第65-66页
        5.4.1 实验样本第65页
        5.4.2 实验方法第65页
        5.4.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5-66页
    5.5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8-70页
    6.1 结论第68-69页
    6.2 创新点第69页
    6.3 展望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附录第74-82页
    附录1 晚疫病检测软件界面程序第74-78页
    附录2 病斑占比测定软件第78-82页
致谢第82-84页
作者简介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础电信业技术与市场及政府规制协同演化研究
下一篇:有氧运动对AD模型海马突触兴奋抑制平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