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物化学论文--蛋白质论文

拟南芥中GCN20(general control non-derepressible-20)蛋白的研究初探

致谢第4-8页
摘要第8-9页
1 文献综述第9-22页
    1.1 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生理应答机制第9-11页
        1.1.1 高盐胁迫对植物的生理生化的影响第9-10页
        1.1.2 低温胁迫对植物的生理生化的影响第10页
        1.1.3 干旱胁迫对植物的生长和代谢的影第10页
        1.1.4 重金属胁迫对植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第10-11页
    1.2 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应答机制第11-13页
        1.2.1 植物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化应答第11-12页
        1.2.2 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基因调控应答第12-13页
    1.3 eIF2对蛋白翻译的调控机制以及研究进展第13-16页
        1.3.1 eIF2在蛋白质翻译水平的调控第13-14页
        1.3.2 eIF2α的激酶种类及其调控机制第14-15页
        1.3.3 GCN2激酶的调控机制及其研究进展第15-16页
    1.4 GCN相关蛋白的调控机制以及研究进展第16-20页
        1.4.1 GCN1/GCN20复合体…第16-18页
        1.4.2 GCN2蛋白的调控机制第18-19页
        1.4.3 GCN4蛋白的激活机制第19-20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第20-22页
        1.5.1 目的意义第20页
        1.5.2 技术路线第20-22页
2 引言第22-23页
3 材料与方法第23-35页
    3.1 材料第23-26页
        3.1.1 实验材料第23页
        3.1.2 主要仪器第23-24页
        3.1.3 主要试剂和耗材第24页
        3.1.4 培养基和溶液的配制第24-25页
        3.1.5 实验所用引物第25-26页
    3.2 方法第26-33页
        3.2.1 T-DNA插入突变体鉴定第26-27页
            3.2.1.1 T-DNA插入突变体鉴定原理第26页
            3.2.1.2 T-DNA插入突变体鉴定步骤第26-27页
        3.2.2 GCN20基因的全长克隆第27-28页
            3.2.2.1 提RNA第27-28页
            3.2.2.2 反转得到cDNA第28页
            3.2.2.3 PCR扩增第28页
        3.2.3 目的基因的回收和纯化第28-29页
        3.2.4 目的基因与pMD18-T载体连接第29页
        3.2.5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的制备第29-30页
        3.2.6 目的基因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第30页
        3.2.7 阳性单克隆菌落PCR鉴定第30-31页
        3.2.8 提取质粒DNA第31-32页
        3.2.9 质粒DNA双酶切和连接第32-33页
    3.3 农杆菌转化拟南芥第33-34页
        3.3.1 Col、gcn20突变体的种植第33页
        3.3.2 农杆菌GV3101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3页
        3.3.3 重组质粒转化农杆菌及阳性克隆的筛选第33-34页
        3.3.4 农杆菌侵染拟南芥第34页
    3.4 GUS染色第34-35页
4 结果与分析第35-40页
    4.1 gcn20(055035C)T-DNA插入纯合突变体鉴定第35页
    4.2 Col和gcn20植株的表型第35页
    4.3 GCN20载体的构建及转化第35-38页
        4.3.1 克隆得到GCN20全长第36页
        4.3.2 GCN20全长与T载体连接第36-37页
        4.3.3 GCN20测序结果分析第37页
        4.3.4 GCN20全长与1300-GFP载体、启动子与1391载体连接第37-38页
    4.4 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第38-39页
        4.4.1 抗生素筛选第38-39页
        4.4.2 转基因拟南芥基因水平上CaMV35sPCR鉴定第39页
    4.5 gcn20突变体中GCN20表达量分析第39-40页
    4.6 GUS染色结果第40页
5 结论与讨论第40-42页
    5.1 结论第40-41页
    5.2 讨论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8页
ABSTRACT第48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核衣壳蛋白VP3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VP3基因沉默稳定细胞系的构建
下一篇:端部游离氨基酸去除对普鲁兰酶酶学性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