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活力街道交通设计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2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3 总结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8-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 研究对象 | 第19-20页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2章 城市活力街道的交通内涵与构成要素 | 第22-30页 |
2.1 街道的内涵 | 第22-23页 |
2.2 活力街道的交通内涵 | 第23-24页 |
2.3 活力街道的特性分析 | 第24-26页 |
2.4 活力街道的构成要素 | 第26-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活力街道路段的交通设计 | 第30-48页 |
3.1 活力街道路段的交通设计目标及原则 | 第30-31页 |
3.2 活力街道路段的交通设计要素 | 第31-32页 |
3.3 活力街道路段的交通设计内容 | 第32-47页 |
3.3.1 活力街道的道路内部空间设计 | 第32-36页 |
3.3.2 活力街道路段的步行与活动空间设计 | 第36-38页 |
3.3.3 活力街道路段的附属设施设计 | 第38-43页 |
3.3.4 活力街道路段的沿街建筑界面设计 | 第43-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活力街道交叉口的交通设计 | 第48-68页 |
4.1 活力街道交叉口交通设计目标及原则 | 第48-49页 |
4.2 活力街道交叉口的交通设计要素 | 第49-50页 |
4.3 活力街道交叉口的设计内容 | 第50-66页 |
4.3.1 活力街道交叉口的物理空间设计 | 第50-58页 |
4.3.2 活力街道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 | 第58-63页 |
4.3.3 活力街道交叉口的附属设施设计 | 第63-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5章 实证分析 | 第68-80页 |
5.1 实证选取 | 第68-71页 |
5.1.1 实证概况 | 第68页 |
5.1.2 武汉市中山大道改造现状 | 第68-69页 |
5.1.3 武汉市中山大道交通发展现状 | 第69-71页 |
5.2 武汉市中山大道交通特征分析 | 第71-75页 |
5.2.1 调研内容及方法 | 第71页 |
5.2.2 调研统计及交通特征分析 | 第71-75页 |
5.3 武汉市中山大道的交通设计 | 第75-7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结论 | 第80-81页 |
6.2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附录 | 第86-90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