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1-17页 |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来源 | 第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3 创新点 | 第16-17页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7-25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20页 |
2.1.1 乡村振兴战略 | 第17页 |
2.1.2 生态文明 | 第17-18页 |
2.1.3 农村生态文明 | 第18-19页 |
2.1.4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 第19-20页 |
2.2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 第20-22页 |
2.2.1 万物有机联系的生态图景 | 第20页 |
2.2.2 “两个和解”的生态思想 | 第20-21页 |
2.2.3 人类福祉的生态追求 | 第21-22页 |
2.3 习近平的生态思想 | 第22-25页 |
2.3.1 山水林田湖草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 第22页 |
2.3.2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第22-23页 |
2.3.3 生态环境是最大的民生福祉 | 第23页 |
2.3.4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 第23-25页 |
3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 第25-31页 |
3.1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 第25-27页 |
3.1.1 农民生态意识逐步提高 | 第25-26页 |
3.1.2 农民生态行为渐成习惯 | 第26-27页 |
3.1.3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 第27页 |
3.2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27-31页 |
3.2.1 主体力量缺失 | 第27-29页 |
3.2.2 资金投入不足 | 第29页 |
3.2.3 政策保障乏力 | 第29页 |
3.2.4 农村生态教育未成体系 | 第29-31页 |
4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1-40页 |
4.1 传统观念的束缚 | 第31-32页 |
4.1.1 认识的偏差 | 第31页 |
4.1.2 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重视不够 | 第31-32页 |
4.2 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 | 第32-33页 |
4.2.1 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 | 第32页 |
4.2.2 城市发展优先于农村 | 第32-33页 |
4.2.3 环保资金投入和环保政策制定偏向于城市 | 第33页 |
4.3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融资渠道单一 | 第33-35页 |
4.3.1 政府依赖型投资缺口较大 | 第33-34页 |
4.3.2 社会融资渠道尚不畅通 | 第34页 |
4.3.3 聚拢民间资金比较困难 | 第34-35页 |
4.4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政策缺失 | 第35-36页 |
4.4.1 农村环保法制建设不完善 | 第35页 |
4.4.2 农村环保政策落实不到位 | 第35-36页 |
4.4.3 农村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 | 第36页 |
4.5 绿色农业尚不普及 | 第36-38页 |
4.5.1 资源环境的制约 | 第36-37页 |
4.5.2 技术因素的影响 | 第37页 |
4.5.3 管理机制的阻碍 | 第37-38页 |
4.6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教育滞后 | 第38-40页 |
4.6.1 农村生态教育设施落后 | 第38页 |
4.6.2 农村生态教育渠道不畅通 | 第38页 |
4.6.3 农村生态教育形式不丰富 | 第38-40页 |
5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 第40-49页 |
5.1 建立体制机制,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 第40-41页 |
5.1.1 以对土地的情感留住农民参与家乡建设 | 第40页 |
5.1.2 以良好的政策打造人才队伍 | 第40页 |
5.1.3 以完善的制度保障形成农村引力效应 | 第40-41页 |
5.2 加大经济投入,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经济基础 | 第41-42页 |
5.2.1 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 第41-42页 |
5.2.2 畅通社会融资渠道 | 第42页 |
5.3 完善法律政策,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环境支持 | 第42-44页 |
5.3.1 积极推进农村环保法制化 | 第42-43页 |
5.3.2 真正落实农村环保政策 | 第43页 |
5.3.3 尽快完善农村环境生态补偿制度 | 第43-44页 |
5.4 推广绿色产业,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 第44-45页 |
5.4.1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基础农业 | 第44页 |
5.4.2 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普及绿色农业 | 第44-45页 |
5.4.3 利用农村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 | 第45页 |
5.5 健全生态教育体系,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 第45-47页 |
5.5.1 完善生态教育保障体系 | 第45页 |
5.5.2 畅通生态教育通道 | 第45-46页 |
5.5.3 丰富生态教育形式 | 第46-47页 |
5.6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案例借鉴 | 第47-49页 |
5.6.1 浙江省安吉县模式 | 第47页 |
5.6.2 河南省南街村模式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后记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