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9-3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9-20页 |
1.2 果园生草覆盖对果树及果园土壤水分及养分的影响 | 第20-28页 |
1.2.1 果园生草覆盖常用品种 | 第20-21页 |
1.2.2 生草覆盖对果树养分吸收的影响 | 第21-22页 |
1.2.3 生草覆盖对果树生长、产量、品质的影响 | 第22-23页 |
1.2.4 生草覆盖对果园水分的影响 | 第23-24页 |
1.2.5 生草覆盖对果园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 第24-26页 |
1.2.6 生草覆盖对果园微生物的影响 | 第26-28页 |
1.3 施肥对果树及果园土壤养分的影响 | 第28-34页 |
1.3.1 施肥对果树养分吸收的影响 | 第28-29页 |
1.3.2 施肥对果树生长、产量、品质的影响 | 第29-30页 |
1.3.3 施肥对果园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 第30-32页 |
1.3.4 施肥对果园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第32-34页 |
1.4 本研究的科学问题 | 第34-35页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5-38页 |
1.5.1 生草覆盖下不同施肥方式及二元覆盖对果树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第35页 |
1.5.2 长期生草覆盖下不同施肥方式及二元覆盖对果树水分利用的影响 | 第35页 |
1.5.3 长期生草覆盖下不同施肥方式对果园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 第35页 |
1.5.4 长期生草覆盖下不同施肥方式对果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35-36页 |
1.5.5 长期生草覆盖下不同施肥方式对团聚体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36页 |
1.5.6 长期生草覆盖下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功能基因的影响 | 第36-37页 |
1.5.7 技术路线 | 第37-38页 |
第二章 生草覆盖下不同施肥方式对苹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第38-48页 |
2.1 引言 | 第38-39页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2.2.1 供试地点 | 第39-40页 |
2.2.2 供试材料 | 第40页 |
2.2.3 试验设计 | 第40-41页 |
2.2.4 样品采集及测定 | 第41页 |
2.2.5 数据分析 | 第41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41-46页 |
2.3.1 生草覆盖下不同施肥方式对果树生长的影响 | 第41-43页 |
2.3.2 二元覆盖对果树生长的影响 | 第43页 |
2.3.3 生草覆盖下不同施肥方式对苹果产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2.3.4 二元覆盖对苹果产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2.3.5 生草覆盖下不同施肥方式对苹果品质的影响 | 第45页 |
2.3.6 二元覆盖对苹果品质的影响 | 第45-46页 |
2.4 讨论 | 第46-47页 |
2.5 结论 | 第47-48页 |
第三章 生草覆盖下不同施肥方式对果树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48-56页 |
3.1 引言 | 第48-49页 |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9页 |
3.2.1 供试地点 | 第49页 |
3.2.2 供试材料 | 第49页 |
3.2.3 试验设计 | 第49页 |
3.2.4 样品采集及测定 | 第49页 |
3.2.5 数据分析 | 第4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3页 |
3.3.1 降雨与气温 | 第49-51页 |
3.3.2 生草覆盖下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贮水量和蒸散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3.3.3 果园生草覆盖下不同施肥方式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3.4 讨论 | 第53-55页 |
3.5 结论 | 第55-56页 |
第四章 二元覆盖模式对果树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56-70页 |
4.1 引言 | 第56-57页 |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4.2.1 供试地点 | 第57页 |
4.2.2 供试材料 | 第57页 |
4.2.3 试验设计 | 第57页 |
4.2.4 样品采集及测定 | 第57-59页 |
4.2.5 数据分析 | 第59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9-67页 |
4.3.1 太阳辐射,潜在蒸发量,降雨量与气温 | 第59-60页 |
4.3.2 二元覆盖模式对土壤贮水量的影响 | 第60-62页 |
4.3.3 二元覆盖模式对土壤水分蒸散量的影响 | 第62-65页 |
4.3.4 二元覆盖模式对果树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65-66页 |
4.3.5 二元覆盖模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第66-67页 |
4.4 讨论 | 第67-69页 |
4.5 结论 | 第69-70页 |
第五章 苹果园生草覆盖下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 第70-83页 |
5.1 引言 | 第70-71页 |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71-72页 |
5.2.1 供试地点 | 第71页 |
5.2.2 供试材料 | 第71页 |
5.2.3 试验设计 | 第71页 |
5.2.4 样品采集与测定 | 第71-72页 |
5.2.5 数据处理 | 第72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72-80页 |
5.3.1 长期生草覆盖条件下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 第72-73页 |
5.3.2 长期生草覆盖条件下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全氮的影响 | 第73页 |
5.3.3 长期生草覆盖条件下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 第73-74页 |
5.3.4 长期生草覆盖条件下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 第74-75页 |
5.3.5 长期生草覆盖条件下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 第75页 |
5.3.6 生草刈割覆盖前后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对比 | 第75-80页 |
5.4 讨论 | 第80-82页 |
5.5 结论 | 第82-83页 |
第六章 生草覆盖下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第83-104页 |
6.1 引言 | 第83-84页 |
6.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84-86页 |
6.2.1 供试地点 | 第84页 |
6.2.2 供试材料 | 第84页 |
6.2.3 试验设计 | 第84页 |
6.2.4 样品采集及测定 | 第84-85页 |
6.2.5 数据分析 | 第85-86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86-98页 |
6.3.1 生草覆盖下不同施肥方式对微生物Alpha多样性的影响 | 第86-87页 |
6.3.2 生草覆盖下不同施肥方式对微生物种群落组成的影响 | 第87-92页 |
6.3.3 真菌和细菌物种和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相关性 | 第92-93页 |
6.3.4 生草覆盖对微生物网络结构的影响 | 第93-96页 |
6.3.5 生草覆盖对植物降解相关的功能基因的影响 | 第96-98页 |
6.4 讨论 | 第98-103页 |
6.5 结论 | 第103-104页 |
第七章 生草覆盖下不同施肥方式对团聚体内部微生物的影响 | 第104-129页 |
7.1 引言 | 第104-105页 |
7.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05-106页 |
7.2.1 供试地点 | 第105页 |
7.2.2 供试材料 | 第105页 |
7.2.3 试验设计 | 第105页 |
7.2.4 样品采集及测定 | 第105页 |
7.2.5 数据分析 | 第105-106页 |
7.3 结果与分析 | 第106-120页 |
7.3.1 生草覆盖下不同施肥方式对团聚体内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 第106-114页 |
7.3.2 不同处理下土壤和不同粒级团聚体微生物网络结构的拓扑性质 | 第114-118页 |
7.3.3 生草覆盖对网络结构中的联接数的影响 | 第118-120页 |
7.3.4 生草覆盖对微生物网络结构中关键物种的影响 | 第120页 |
7.4 讨论 | 第120-128页 |
7.5 结论 | 第128-129页 |
第八章 生草覆盖下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C、N、P循环相关功能基因的影响 | 第129-149页 |
8.1 引言 | 第129-130页 |
8.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30-132页 |
8.2.1 供试地点 | 第130页 |
8.2.2 供试材料 | 第130页 |
8.2.3 试验设计 | 第130页 |
8.2.4 样品采集及测定 | 第130-132页 |
8.2.5 数据分析 | 第132页 |
8.3 结果与分析 | 第132-144页 |
8.3.1 生草覆盖下不同施肥方式对功能基因和代谢的影响 | 第132-136页 |
8.3.2 氮循环,肌醇磷酸盐代谢和有机质周转的关系 | 第136-138页 |
8.3.3 生草覆盖和施肥对氮磷循环和植物降解相关基因的影响 | 第138-141页 |
8.3.4 氮磷循环和植物降解相关的基因之间的关系 | 第141-143页 |
8.3.5 关键基因,土壤性质和产量的关系 | 第143-144页 |
8.4 讨论 | 第144-148页 |
8.5 结论 | 第148-149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9-152页 |
9.1 主要结论 | 第149-151页 |
9.2 研究展望 | 第151-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85页 |
致谢 | 第185-187页 |
个人简历 | 第187-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