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M的电液伺服控制器的设计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电液伺服控制器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0-11页 |
1.3 电液伺服控制器的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内容及创新点 | 第12-13页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3-14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4-16页 |
2 电液伺服控制器的总体设计方案 | 第16-20页 |
2.1 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16页 |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第16-18页 |
2.2.1 主控芯片的选型 | 第16-17页 |
2.2.2 STM32F407ZGT6芯片 | 第17-18页 |
2.3 硬件总体设计方案 | 第18页 |
2.4 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 第18-1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3 电液伺服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 第20-36页 |
3.1 机箱结构设计 | 第20-21页 |
3.1.1 工业机箱的简介 | 第20页 |
3.1.2 设计机箱的选型 | 第20页 |
3.1.3 机箱前面板的设计 | 第20-21页 |
3.2 电源电路设计 | 第21-23页 |
3.2.1 24V转±24V | 第21页 |
3.2.2 24V转±15V | 第21-22页 |
3.2.3 24V转±5V | 第22页 |
3.2.4 +5V转3.3V | 第22-23页 |
3.3 ARM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第23-34页 |
3.3.1 JTAG电路设计 | 第23页 |
3.3.2 输入信号调理及自检电路设计 | 第23-26页 |
3.3.3 输出信号调理及自检电路设计 | 第26-29页 |
3.3.4 信号丢失报警电路设计 | 第29页 |
3.3.5 本地给定电路设计 | 第29-30页 |
3.3.6 触摸屏接口电路设计 | 第30-31页 |
3.3.7 外部存储电路设计 | 第31-32页 |
3.3.8 通信电路设计 | 第32-34页 |
3.4 硬件的实现 | 第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4 电液伺服控制器软件设计 | 第36-52页 |
4.1 软件开发平台简介 | 第36-44页 |
4.1.1 主程序设计 | 第36-37页 |
4.1.2 自检报警子程序设计 | 第37-38页 |
4.1.3 A/D转换子程序设计 | 第38-39页 |
4.1.4 D/A转换子程序设计 | 第39页 |
4.1.5 触摸屏子程序设计 | 第39-40页 |
4.1.6 USB通信子程序设计 | 第40-41页 |
4.1.7 EEPROM读写子程序设计 | 第41-42页 |
4.1.8 以太网通信子程序设计 | 第42-43页 |
4.1.9 RS-485通信子程序设计 | 第43-44页 |
4.2 电液伺服控制器控制算法的研究 | 第44-50页 |
4.2.1 传统PID控制算法 | 第45-46页 |
4.2.2 模糊控制算法 | 第46页 |
4.2.3 常规模糊PID切换算法 | 第46-47页 |
4.2.4 模糊PID切换学习算法 | 第47-5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5 系统测试 | 第52-64页 |
5.1 系统单元测试 | 第52-54页 |
5.1.1 电源模块测试 | 第52-53页 |
5.1.2 ARM模块测试 | 第53-54页 |
5.2 系统硬件测试 | 第54-55页 |
5.2.1 系统硬件功能测试 | 第54-55页 |
5.3 系统信号校准 | 第55-57页 |
5.3.1 指令信号校准 | 第55页 |
5.3.2 反馈信号校准 | 第55-56页 |
5.3.3 伺服阀电流信号校准 | 第56页 |
5.3.4 位置输出信号校准 | 第56-57页 |
5.4 样机调试 | 第57-63页 |
5.4.1 样机系统安装 | 第57-58页 |
5.4.2 样机系统调试 | 第58-6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64页 |
6.2 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