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天(宇宙航行)论文--推进系统(发动机、推进器)论文--固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论文

固冲发动机新型进气道设计与调节规律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注释表第13-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6页
    1.2 进气道设计及变几何的研究概况第16-19页
    1.3 变几何进气道研究现状第19-20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二章 数值模拟及进气道设计方法第22-26页
    2.1 反设计的特征线理论第22-24页
        2.1.1 特征线理论第22-23页
        2.1.2 反设计方法第23-24页
    2.2 反设计的验证第24-25页
    2.3 数值模拟方法第25页
    2.4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弯曲激波压缩固冲二元进气道设计参数化研究第26-40页
    3.1 外压段参数化研究第26-30页
        3.1.1 研究途径第26-27页
        3.1.2 壁面压力分布系数参数化研究第27-28页
        3.1.3 设计参数取值第28-29页
        3.1.4 数值计算与分析第29-30页
    3.2 内压段参数化研究第30-34页
        3.2.1 研究途径第30-31页
        3.2.2 内压段参数化研究第31-32页
        3.2.3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32-34页
    3.3 喉道等直段参数化研究第34-37页
        3.3.1 研究途径第34页
        3.3.2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34-37页
            3.3.2.1 无反压时喉道段内的流动特性第34-35页
            3.3.2.2 不同反压下喉道段内的流动特性第35-36页
            3.3.2.3 喉道段长度对进气道性能的影响第36-37页
    3.4 扩压段参数化研究第37-38页
        3.4.1 研究途径第37-38页
        3.4.2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38页
    3.5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四章 弯曲激波压缩固冲二元进气道变几何研究第40-61页
    4.1 初始型面和旋转轴的确定第40-50页
        4.1.1 确定变几何初始型面第40-41页
        4.1.2 变量的选取第41-42页
        4.1.3 数值计算与分析第42-50页
            4.1.3.1 θ_1=3°、不同转轴点下各模型数值计算与分析第42-44页
            4.1.3.2 θ_1=4°、不同转轴点下各模型数值计算与分析第44-46页
            4.1.3.3 θ_1=4.5°、不同转轴点下各模型数值计算与分析第46-48页
            4.1.3.4 θ_1=5°、不同转轴点下各模型数值计算与分析第48-50页
    4.2 变几何进气道型面调节方案的二维研究第50-58页
        4.2.1 变几何进气道型面调节方案第50页
        4.2.2 数值计算方法第50-51页
        4.2.3 马赫2旋转到马赫3第51-53页
            4.2.3.1 型面调节规律第51页
            4.2.3.2 数值计算与分析第51-53页
        4.2.4 马赫2旋转到马赫4第53-56页
            4.2.4.1 型面调节规律探究第53页
            4.2.4.2 数值计算与分析第53-56页
        4.2.5 马赫2旋转到马赫4.5第56-58页
            4.2.5.1 型面调节规律探究第56页
            4.2.5.2 数值计算与分析第56-58页
    4.3 二维定/变几何进气道性能比较第58-60页
    4.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五章 定/变几何进气道型面调节的三维分析第61-79页
    5.1 三维物理计算模型第61页
    5.2 转级马赫数下进气道流场性能分析第61-66页
        5.2.1 转级马赫数下变几何进气道流场分析第61-64页
        5.2.2 转级马赫数下变几何进气道性能分析第64-65页
        5.2.3 转级马赫数下定/变几何进气道对比分析第65-66页
    5.3 马赫3下进气道流场性能分析第66-71页
        5.3.1 定几何进气道二维/三维流场及气动性能的比较第66-67页
        5.3.2 定/变几何进气道流场对比分析第67-70页
        5.3.3 定/变几何进气道性能对比分析第70-71页
    5.4 马赫4下进气道流场性能分析第71-74页
        5.4.1 定/变几何进气道流场对比分析第71-73页
        5.4.2 定/变几何进气道性能对比分析第73-74页
    5.5 马赫4.5下进气道流场性能分析第74-78页
        5.5.1 定/变几何进气道流场对比分析第75-76页
        5.5.2 定/变几何进气道性能对比分析第76-78页
    5.6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六章 提高设计点对进气道性能及调节的影响第79-94页
    6.1 两种变几何方案的二维模拟第79-81页
        6.1.1 基准进气道再设计与变几何调节方案第79页
        6.1.2 各工况下的流场对比分析第79-81页
        6.1.3 各工况下的性能对比分析第81页
    6.2 三维计算模型第81-82页
    6.3 两种变几何方案的三维模拟第82-91页
        6.3.1 转级马赫数下两种方案进气道流场对比分析第82-83页
        6.3.2 马赫数3下两种方案进气道流场对比分析第83-85页
        6.3.3 马赫数4下两种方案进气道流场对比分析第85-88页
        6.3.4 马赫数4.5下两种方案进气道流场对比分析第88-91页
    6.4 两种变几何方案三维性能对比第91-92页
    6.5 攻角特性分析第92-93页
    6.6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94-96页
    7.1 总结第94-95页
    7.2 展望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99页
致谢第99-100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复杂多变运动控制器的研究与设计
下一篇:基于ARM的电液伺服控制器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