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211At标记的奥曲肽对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作用的评价 | 第8-45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前言 | 第13-17页 |
1 ~(211)At标记奥曲肽方法探究 | 第17-28页 |
1.1 试剂和仪器 | 第17-18页 |
1.1.1 主要试剂 | 第17页 |
1.1.2 主要仪器 | 第17-18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18-22页 |
1.2.1 主要溶液配制 | 第18-19页 |
1.2.2 HPLC参数设置 | 第19页 |
1.2.3 ~(211)A制备 | 第19-20页 |
1.2.4 NBS标记法直接标记奥曲肽 | 第20页 |
1.2.5 NBS标记法标记奥曲肽的标记率测定 | 第20页 |
1.2.6 NBS标记法体外稳定性测定 | 第20-21页 |
1.2.7 双功能偶联剂SPC的制备 | 第21页 |
1.2.8 双功能偶联剂SPC标记法间接标记奥曲肽 | 第21页 |
1.2.9 双功能偶联剂SPC标记法间接标记奥曲肽的标记率测定 | 第21-22页 |
1.2.10 双功能偶联剂SPC标记法间接标记奥曲肽的体外稳定性测定 | 第22页 |
1.2.11 统计学分析 | 第22页 |
1.3 结果 | 第22-25页 |
1.3.1 奥曲肽结构 | 第22-23页 |
1.3.2 SPC的制备 | 第23页 |
1.3.3 ~(211)A的制备 | 第23页 |
1.3.4 NBS直接标记法标记奥曲肽 | 第23-24页 |
1.3.5 NBS直接标记法体外稳定性测定 | 第24页 |
1.3.6 双功能偶联剂SPC标记法间接标记奥曲肽 | 第24-25页 |
1.3.7 双功能偶联剂SPC标记法间接标记奥曲肽体外稳定性 | 第25页 |
1.4 结论 | 第25页 |
1.5 讨论 | 第25-28页 |
2 ~(211)A-SPC-奥曲肽的体内分布及细胞毒性评价 | 第28-39页 |
2.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28-29页 |
2.1.1 细胞株 | 第28页 |
2.1.2 实验动物 | 第28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8-29页 |
2.1.4 主要耗材、仪器与设备 | 第2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9-32页 |
2.2.1 肿瘤细胞培养与处理 | 第29-30页 |
2.2.2 正常小鼠的体内分布 | 第30-31页 |
2.2.3 建立荷瘤小鼠模型 | 第31页 |
2.2.4 HE染色 | 第31-32页 |
2.2.5 TUNEL染色 | 第32页 |
2.2.6 统计学分析 | 第32页 |
2.3 结果 | 第32-36页 |
2.3.1 正常小鼠的体内分布 | 第32-34页 |
2.3.2 HE染色检测细胞组织形态变化情况 | 第34-35页 |
2.3.3 TUNEL染色确定肿瘤的凋亡情况 | 第35-36页 |
2.4 结论 | 第36页 |
2.5 讨论 | 第36-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5页 |
第二部分 :甲状腺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 第45-68页 |
中文摘要 | 第45-46页 |
ABSTRACT | 第46-47页 |
前言 | 第47-49页 |
1.材料和方法 | 第49-51页 |
1.1 差异表达基因及主成分分析 | 第49-50页 |
1.2 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 | 第50页 |
1.3 甲状腺癌共表达网络的构建 | 第50页 |
1.4 甲状腺癌模型-性状关系的相关分析 | 第50-51页 |
2.实验结果 | 第51-59页 |
2.1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51-54页 |
2.2 GO项富集分析 | 第54页 |
2.3 甲状腺癌共表达模块的构建 | 第54-56页 |
2.4 甲状腺癌的模态-性状关联分析 | 第56-58页 |
2.5 感兴趣的模块中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 第58页 |
2.6 感兴趣的模块和中枢基因的可视化 | 第58-59页 |
3.讨论 | 第59-60页 |
4.结论 | 第60-62页 |
4.1 小结 | 第60-61页 |
4.2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文献综述 | 第68-83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