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1 内城铁路地区与城市 | 第11-12页 |
1.1.2 火车站废弃带来的街区衰落 | 第12-13页 |
1.1.3 废弃火车站地区的多重价值 | 第13-14页 |
1.2 多维度交叉的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铁路遗产认知、历史与现状方面 | 第14-16页 |
1.2.2 旧城保护更新方面 | 第16-17页 |
1.2.3 废弃铁路改造设计方面 | 第17页 |
1.2.4 对现有研究的思考和选题意义 | 第17-18页 |
1.3 中外铁路再利用现状差异 | 第18-21页 |
1.3.1 存量差异 | 第18-20页 |
1.3.2 实践差异 | 第20页 |
1.3.3 观念差异 | 第20-21页 |
1.3.4 现实困境 | 第21页 |
1.4 研究缘起、目的和创新点 | 第21-23页 |
1.4.1 研究缘起 | 第21-22页 |
1.4.2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1.4.3 论文创新点 | 第22-23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3-25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5.2 论文框架 | 第24-25页 |
第2章 张家口站城概况 | 第25-37页 |
2.1 站城历史 | 第25-31页 |
2.1.1 工业化以前的城市历史 | 第25-26页 |
2.1.2 铁路带动城市 | 第26-29页 |
2.1.3 20世纪后半叶火车站地区的变迁 | 第29-31页 |
2.2 火车站地区的现状 | 第31-35页 |
2.2.1 张家口站的价值 | 第31-33页 |
2.2.2 张家口站地区的现状问题 | 第33-35页 |
2.3 城市转型与冬奥开发下的机遇 | 第35-37页 |
2.3.1 城市经济社会现状 | 第35页 |
2.3.2 转型与机遇 | 第35-37页 |
第3章 多维度下的站区更新研究 | 第37-57页 |
3.1 经济导向的城市更新 | 第37-44页 |
3.1.1 火车站与周边的经济关联 | 第37-38页 |
3.1.2 上海新天地的商业开发 | 第38-42页 |
3.1.3 成都远洋太古里的场所营造 | 第42-43页 |
3.1.4 商业开发在城市更新中的影响 | 第43-44页 |
3.2 文化功能导向的火车站改造 | 第44-47页 |
3.2.1 车站空间到展览空间 | 第44-45页 |
3.2.2 柏林现代艺术博物馆 | 第45-47页 |
3.3 社会价值导向的废弃铁路更新 | 第47-54页 |
3.3.1 火车站地区的公共性 | 第47-48页 |
3.3.2 城市阳台—纽约高线公园 | 第48-51页 |
3.3.3 中小城市的内城铁路更新—布尔戈斯景观大道 | 第51-54页 |
3.4 产业导向的运营模式 | 第54-56页 |
3.4.1 维持运营—观光游线 | 第54页 |
3.4.2 波士顿Cape Cod中央铁路 | 第54-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张家口站地区更新策略 | 第57-69页 |
4.1 适应性分析 | 第57-59页 |
4.1.1 城市背景 | 第57-58页 |
4.1.2 场所形态 | 第58-59页 |
4.1.3 更新目标定位 | 第59页 |
4.2 更新策略 | 第59-63页 |
4.2.1 适度引入商业开发 | 第59-60页 |
4.2.2 公共空间与公共活动 | 第60-61页 |
4.2.3 观光游线 | 第61-62页 |
4.2.4 文创旅游产业为主的街区设计 | 第62-63页 |
4.3 设计路径 | 第63-67页 |
4.3.1 博展功能为主的站房利用 | 第63-64页 |
4.3.2 打破界限整合沿线空间 | 第64-65页 |
4.3.3 引入慢行系统 | 第65-67页 |
4.4 实施机制 | 第67-69页 |
4.4.1 建立政府所有权下多方协商的操作机制 | 第67页 |
4.4.2 树立整体性设计,逐步开发的原则 | 第67-68页 |
4.4.3 积极发挥公众参与 | 第68-69页 |
结语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图片说明 | 第72-74页 |
附录A | 第74-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