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1.4.1 文字资料 | 第13-14页 |
1.4.2 图像资料 | 第14-15页 |
1.5 未尽事宜 | 第15页 |
1.6 论文框架 | 第15-21页 |
第2章 山近轩的历史沿革 | 第21-35页 |
2.1 山近轩概况 | 第21-23页 |
2.1.1 山近轩的建造时间 | 第22页 |
2.1.2 山近轩的地理位置 | 第22-23页 |
2.1.3 山近轩的周边环境 | 第23页 |
2.1.4 山近轩的耗银与驻兵 | 第23页 |
2.2 山近轩历史 | 第23-28页 |
2.2.1 乾隆时期 | 第23-25页 |
2.2.2 嘉庆时期 | 第25页 |
2.2.3 道光时期至清末 | 第25-27页 |
2.2.4 山近轩遗址现状 | 第27-28页 |
2.3 皇帝在山近轩的使用活动 | 第28-35页 |
2.3.1 游览、赏景、题诗、自省 | 第28-31页 |
2.3.2 读书、赏画 | 第31页 |
2.3.3 用膳 | 第31-35页 |
第3章 山近轩的总体规划 | 第35-47页 |
3.1 山近轩主人 | 第35-38页 |
3.1.1 见闻广博 | 第35-36页 |
3.1.2 经验丰富 | 第36-37页 |
3.1.3 山林之志 | 第37-38页 |
3.2 山近轩的选址 | 第38-41页 |
3.3 山近轩的整体规划——方格网为依据的布局方法 | 第41-42页 |
3.4 山近轩的建筑群组合 | 第42-47页 |
3.4.1 建筑类型多样 | 第42-43页 |
3.4.2 组合方式自由 | 第43-47页 |
第4章 山近轩建筑单体大木及瓦石结构研究 | 第47-81页 |
4.1 宫门 | 第47-52页 |
4.2 清娱室 | 第52-56页 |
4.3 山近轩 | 第56-60页 |
4.4 簇奇廊 | 第60-64页 |
4.5 延山楼 | 第64-70页 |
4.6 养粹堂、叠落房及古松书屋 | 第70-76页 |
4.7 游廊及值房 | 第76-81页 |
第5章 山近轩外檐及内檐装修 | 第81-109页 |
5.1 外檐装修 | 第82-85页 |
5.1.1 隔扇 | 第82-83页 |
5.1.2 玻璃 | 第83-84页 |
5.1.3 帘子和雨搭 | 第84-85页 |
5.2 内檐装修 | 第85-88页 |
5.2.1 花罩和碧纱橱 | 第85-86页 |
5.2.2 假门 | 第86-87页 |
5.2.3 宝座床及屏风宝座 | 第87-88页 |
5.3 清娱室的内外檐装修 | 第88-90页 |
5.4 山近轩的内外檐装修 | 第90-98页 |
5.5 延山楼的内外檐装修 | 第98-100页 |
5.6 养粹堂的内外檐装修 | 第100-105页 |
5.7 叠落房的内外檐装修 | 第105-106页 |
5.8 古松书屋的内外檐装修 | 第106-109页 |
第6章 山近轩的室内陈设研究 | 第109-119页 |
6.1 陈设中的固定组合 | 第109-110页 |
6.2 互文式陈设 | 第110-111页 |
6.3 山近轩的室内陈设 | 第111-116页 |
6.4 清娱室的室内陈设 | 第116-119页 |
第7章 山近轩的景观元素 | 第119-122页 |
7.1 假山 | 第119-120页 |
7.2 溪水 | 第120-121页 |
7.3 古松 | 第121-122页 |
第8章 结论及存疑点 | 第122-125页 |
8.1 结论 | 第122-123页 |
8.2 存疑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图表目录 | 第127-130页 |
附录 | 第130-213页 |
附录A 嘉庆二十三年十二月山近轩水月庵等处陈设旷观分下铺垫漆木器皿等项清档 | 第130-144页 |
附录B 山近轩相关清宫热河档案 | 第144-155页 |
附录C 乾隆御制山近轩诗 | 第155-170页 |
附录D 嘉庆御制山近轩诗 | 第170-177页 |
附录E 毕业设计: 承德避暑山庄山近轩清盛期原貌复原设计 | 第177-2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