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12页 |
abstract | 第12-25页 |
导言 | 第30-40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30-31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31-38页 |
三、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 第38-40页 |
第一章 明弘治至万历朝治贪立法的发展阶段 | 第40-47页 |
第一节 立法酝酿与修订阶段(弘治元年-弘治十三年) | 第40-42页 |
一、修订法律的必要性加强 | 第40-41页 |
二、弘治《问刑条例》修订的争论与完成 | 第41-42页 |
第二节 修订立法初步适用阶段(弘治十四年-嘉靖二十九年) | 第42-44页 |
一、中央层面法规出现新的冗琐 | 第42-43页 |
二、地方立法开始繁荣 | 第43-44页 |
第三节 立法快速发展阶段(嘉靖三十年-万历十三年) | 第44-45页 |
一、中央立法修订更体现自觉性 | 第44-45页 |
二、地方立法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 第45页 |
第四节 立法平稳发展阶段(万历十四年-万历四十八年) | 第45-47页 |
一、中央立法进入平稳期 | 第45-46页 |
二、地方立法发展依然迅速 | 第46-47页 |
第二章 明弘治至万历朝治贪法制的法律渊源 | 第47-88页 |
第一节 法典 | 第47-52页 |
一、《大明律》 | 第47-51页 |
二、《明会典》 | 第51-52页 |
第二节 单行条例 | 第52-58页 |
一、弘治《问刑条例》 | 第52-53页 |
二、嘉靖重修《问刑条例》 | 第53-54页 |
三、万历重修《问刑条例》 | 第54-55页 |
四、其他单行条例 | 第55-58页 |
第三节 诏令 | 第58-67页 |
一、即位诏 | 第58-60页 |
二、因皇室重大事件所颁诏令 | 第60-62页 |
三、恤刑敕及类似诏令 | 第62-64页 |
四、因临时性事件所颁诏令 | 第64-67页 |
第四节 地方条约与告示 | 第67-88页 |
一、地方综合性管理条约 | 第68-72页 |
二、地方特定事务管理条约 | 第72-81页 |
三、地方官员发布的告示 | 第81-88页 |
第三章 明弘治至万历朝治贪立法的内容 | 第88-121页 |
第一节 打击贪污犯罪 | 第88-101页 |
一、打击监临主守盗 | 第88-92页 |
二、打击其他贪污性犯罪的规定 | 第92-101页 |
第二节 打击贿赂犯罪 | 第101-109页 |
一、打击受贿犯罪与行贿犯罪 | 第101-106页 |
二、打击索贿犯罪 | 第106-108页 |
三、打击介绍贿赂犯罪 | 第108-109页 |
第三节 打击特殊领域贪腐犯罪 | 第109-121页 |
一、打击军队中贪腐犯罪的立法 | 第109-113页 |
二、宗藩勋戚与官豪势要相关治贪立法 | 第113-117页 |
三、打击盐务中贪腐的立法内容 | 第117-121页 |
第四章 明弘治至万历朝治贪立法的实施 | 第121-141页 |
第一节 法律实施的主要机关 | 第121-128页 |
一、中央与地方司法机关 | 第121-124页 |
二、厂卫机关和司礼监 | 第124-128页 |
第二节 对贪腐人员的纠劾、审判与执行程序 | 第128-130页 |
一、对一般官员的纠劾、审判与执行 | 第128-129页 |
二、对宗室贵戚的纠劾、审判与执行 | 第129-130页 |
第三节 打击贪腐犯罪的用刑 | 第130-136页 |
一、赎刑适用范围扩大 | 第130-132页 |
二、充军刑的大量使用 | 第132-133页 |
三、对贪腐官员“以罚代刑” | 第133-136页 |
第四节 立法实施效果 | 第136-141页 |
一、立法实施效果积极方面 | 第136-138页 |
二、立法实施效果消极方面 | 第138-139页 |
三、影响立法实施效果的因素 | 第139-141页 |
第五章 明弘治至万历朝治贪立法的特点 | 第141-156页 |
第一节 整体立法上比较宽缓 | 第141-145页 |
一、立法思想的宽缓 | 第141-142页 |
二、立法内容的宽缓 | 第142-145页 |
第二节 各级官员立法主体地位较高 | 第145-151页 |
一、朝臣在立法中的作用比重相对加大 | 第145-148页 |
二、官员积极制定地方条约与发布榜文告示 | 第148-151页 |
第三节“以例辅律”与“律例并行”的出现 | 第151-156页 |
一、立法上的以例辅律 | 第151-154页 |
二、立法实施中的律例并行 | 第154-156页 |
第六章 明弘治至万历朝治贪立法的相关问题 | 第156-178页 |
第一节 明弘治至万历朝治贪立法与该时期政治经济之关系 | 第156-165页 |
一、社会经济状况与治贪立法的关系 | 第156-159页 |
二、社会政治状况与治贪立法的关系 | 第159-165页 |
第二节 明弘治至万历朝治贪立法对后世之影响 | 第165-171页 |
一、使明中后期立法修订逐渐进入常态化 | 第165-168页 |
二、清代对明代《问刑条例》的继承与发展 | 第168-171页 |
第三节 明弘治至万历朝治贪立法的启示 | 第171-178页 |
一、社会各层级立法上联动的积极影响 | 第171-173页 |
二、人治条件下立法实施的效果有限性 | 第173-178页 |
结语 | 第178-180页 |
参考文献 | 第180-19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90-191页 |
后记 | 第191-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