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大豆微核心种质群体产量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缩略词第11-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32页
    1 作物微核心种质的构建第12-15页
        1.1 核心种质的构建第13页
        1.2 微核心种质的构建第13-14页
        1.3 大豆微核心种质的构建第14-15页
    2 作物数量性状基因/QTL定位主要方法及应用第15-26页
        2.1 分子标记的分类及应用第15-19页
            2.1.1 分子标记的发展历程第15-16页
            2.1.2 分子标记的分类第16-18页
            2.1.3 SNP标记的特点及在作物中的应用第18-19页
        2.2 作物QTL定位的方法研究第19-21页
            2.2.1 QTL定位的原理第19-20页
            2.2.2 QTL定位的作图方法第20-21页
        2.3 关联分析第21-26页
            2.3.1 关联分析的概述第21-23页
            2.3.2 关联分析的基本分析方法第23-24页
            2.3.3 关联分析在作物中的应用第24-26页
    3 大豆产量相关性状的基因/QTL定位研究进展第26-29页
        3.1 大豆株高的基因/QTL定位研究第26-27页
        3.2 大豆主茎节数的基因/QTL定位研究第27-28页
        3.3 大豆分枝的基因/QTL定位研究第28页
        3.4 大豆茎粗与平均节间长的基因/QTL定位研究第28-29页
        3.5 大豆有效荚数的基因/QTL定位研究第29页
    4 目的与意义第29-32页
第二章 大豆产量相关性状的表型鉴定第32-3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2-33页
        1.1 试验材料第32页
        1.2 田间试验设计第32页
        1.3 产量相关性状测定第32-33页
        1.4 表型数据分析第3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3-36页
        2.1 大豆产量相关性状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第33-34页
        2.2 大豆产量相关性状的方差分析及广义遗传率的计算第34-35页
        2.3 大豆产量相关性状的简单相关分析第35-36页
    3 讨论第36-38页
第三章 大豆产量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38-6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8-43页
        1.1 试验材料第38页
        1.2 田间试验设计第38页
        1.3 产量相关性状测定第38页
        1.4 数据分析第38-43页
            1.4.1 SNP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第38-39页
            1.4.2 连锁不平衡分析第39-40页
            1.4.3 群体结构和群体间亲缘关系分析第40-42页
            1.4.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42页
            1.4.5 大豆产量相关性状的优异等位变异筛选与种质鉴定第42-4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3-57页
        2.1 产量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43-50页
            2.1.1 大豆株高的关联分析第43-46页
            2.1.3 大豆分枝的关联分析第46-47页
            2.1.4 大豆茎粗的关联分析第47-48页
            2.1.5 大豆平均节间长的关联分析第48-49页
            2.1.6 大豆有效荚数的关联分析第49-50页
        2.2 产量相关性状优异等位变异的筛选及优异种质的鉴定第50-57页
            2.2.1 株高第50-51页
            2.2.2 主茎节数第51页
            2.2.3 分枝第51页
            2.2.4 茎粗第51-52页
            2.2.5 平均节间长第52页
            2.2.6 有效荚数第52-57页
    3 讨论第57-60页
        3.1 两种模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比较第57页
        3.2 大豆产量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57-58页
        3.3 产量相关性状优异等位变异的筛选第58-60页
全文结论与创新之处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74页
附录第74-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顺序同化法的区域小麦生长监测预测研究
下一篇:缩节胺对不同种植密度下棉花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