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言 | 第10-22页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二、理论意义 | 第12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一、微博打拐定义之辨 | 第13-14页 |
二、微博打拐的运作机制 | 第14-15页 |
三、微博打拐的困境与相关争议 | 第15-17页 |
四、微博打拐相应对策的提出 | 第17-19页 |
五、微博打拐研究的态度与局限性 | 第19-20页 |
第四节 研究目标、方法、难点 | 第20-22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20-2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1页 |
三、研究难点 | 第21-22页 |
第一章 媒介赋权下的微博打拐 | 第22-31页 |
第一节 微博打拐概念与内涵 | 第22-27页 |
一、概念界定:行动与观念的双重视角 | 第22-25页 |
二、价值内涵:赋权与法治的顺应及冲突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微博打拐的历史发展与代表性事件 | 第27-31页 |
一、萌芽期(2009-2010)——发迹于“寻找彭文乐”的草根运动 | 第27页 |
二、蓬勃期(2011-2013)——进阶为草根、传媒、官方的联动 | 第27-29页 |
三、稳定期(2014 至今)——半官方模式既定,衍生议题多样化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微博打拐的媒介互动及影响要素 | 第31-43页 |
第一节 微博打拐的传播背景 | 第31-33页 |
一、从受众到“创众” | 第31-32页 |
二、大规模业余化背景下的主体互动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微博打拐的运作模式 | 第33-38页 |
一、社会共情达成行动 | 第34-35页 |
二、媒体与意见领袖助推行为 | 第35-36页 |
三、次生与外生议题扩大事件外延 | 第36-37页 |
四、顶层回应促成信息回流 | 第37-38页 |
第三节 微博打拐传播的影响要素 | 第38-43页 |
一、事件复杂度与舆论撕裂度呈正相关 | 第38-40页 |
二、中间人的正负立场引导行为走向 | 第40-43页 |
第三章 微博打拐的传播失范 | 第43-53页 |
第一节 流程:权利与义务失衡 | 第43-45页 |
一、信息发布伴随不规范与侵权 | 第43-45页 |
二、信息处理存在滞后与低效 | 第45页 |
第二节 表达:情感与正义失准 | 第45-48页 |
一、高尚道德论调力压理性声音 | 第45-47页 |
二、煽情化叙事助长极端情绪 | 第47-48页 |
第三节 实效:行为与结果失调 | 第48-53页 |
一、法治意识缺失与失效性引导 | 第49-50页 |
二、问题重复沉淀与周期性反抗 | 第50-53页 |
第四章 微博打拐的法治规制 | 第53-66页 |
第一节 依法框定网络传播权的限度 | 第53-60页 |
一、保护与平衡公民的网络言论自由权 | 第53-55页 |
二、权力规制具有立法与执法的双重要求 | 第55-56页 |
三、当下微博言论规制的具体问题 | 第56-57页 |
四、建立以赋权为导向的法治路径 | 第57-60页 |
第二节 自律“共进”化解传播冲突 | 第60-66页 |
一、媒体:回归协调者的法治职能 | 第60-62页 |
二、公众:向理性的媒介公民进阶 | 第62-63页 |
三、意见领袖:担责与正面示范意识的培育 | 第63-64页 |
四、官方:重视以情及理的引导方式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后记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