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C县农村小学教师流动现象及问题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10-22页 | 
|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一)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 (一) 国外教师流动的心理倾向 | 第12-13页 | 
| (二) 对教师流动的管理 | 第13-16页 | 
| (三) 国内教师流动研究 | 第16-19页 | 
| 三 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第19页 | 
| (一)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 (二)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0页 | 
| (一)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 五 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 (一) 教师流动 | 第20页 | 
| (二) 教育公平原则 | 第20-21页 | 
| (三) 教师合理流动 | 第21页 | 
| (四) 教师不合理流动 | 第21页 | 
| (五) 教师流动合理性评判标准 | 第21-22页 | 
| 一、河北C县农村小学教师流动调查 | 第22-29页 | 
| (一)调查设计 | 第22-23页 | 
| 1 调查目的 | 第22页 | 
| 2 调查对象 | 第22页 | 
| 3 调查内容 | 第22-23页 | 
| 4 实施步骤 | 第23页 | 
| (二)调查结果 | 第23-29页 | 
| 1 教师流动意愿 | 第23-24页 | 
| 2 教师流动的主要群体 | 第24页 | 
| 3 教师流动的原因 | 第24-29页 | 
| 二、农村小学教师不合理流动现状与原因分析 | 第29-36页 | 
| (一)农村小学教师流动群体分析 | 第29-30页 | 
| 1 青年骨干教师 | 第29页 | 
| 2 男教师 | 第29-30页 | 
| 3 单身教师 | 第30页 | 
| 4 高职称教师 | 第30页 | 
| (二)流动方向分析 | 第30页 | 
| (三)农村小学教师流动原因分析 | 第30-36页 | 
| 1 经济因素 | 第30-31页 | 
| 2 个人需求 | 第31-32页 | 
| 3 管理体制原因 | 第32-34页 | 
| 4 激励机制缺失与自身发展限制 | 第34-35页 | 
| 5 服务农村教育的被动性与教师流动管理的失衡 | 第35-36页 | 
| 三、促进农村教师合理流动的对策及建议 | 第36-47页 | 
| (一)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工资待遇 | 第36-38页 | 
| 1 提升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 第36页 | 
| 2 积极的落实绩效工资制度 | 第36-37页 | 
| 3 制定农村教师专项资金补贴制度 | 第37-38页 | 
| 4 提升农村地区教师的福利 | 第38页 | 
| (二)树立教师合理流动观,提高教师的满意度 | 第38-42页 | 
| 1 教师流动中的问题 | 第38-40页 | 
| 2 鼓励性政策引导教师合理流动 | 第40页 | 
| 3 强制性政策约束教师不合理流动 | 第40-41页 | 
| 4 教师合理流动的配套措施 | 第41-42页 | 
| (三)改善学校管理模式 | 第42-43页 | 
| 1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 第42页 | 
| 2 提倡教师参与管理 | 第42-43页 | 
| 3 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 第43页 | 
| (四)吸引优秀教师流向农村小学 | 第43-47页 | 
| 1 期待城市教师流向农村 | 第43-44页 | 
| 2 鼓励高校教师支教农村小学 | 第44-45页 | 
| 3 选拔骨干教师流向农村小学 | 第45-46页 | 
| 4 鼓励多学科大学生支教农村小学 | 第46-47页 | 
| 结论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 附录1 农村小学教师对于教师流动问题的问卷调查 | 第53-56页 | 
| 附录2 访谈提纲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