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缩略语 | 第13-15页 |
第一部分 水稻花器官调控基因OsARF19的分子鉴定和功能分析 | 第15-6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3页 |
1 水稻花器官的发育研究进展 | 第15-25页 |
1.1 水稻花的组织结构 | 第15-16页 |
1.2 水稻与拟南芥花结构的比较 | 第16-17页 |
1.3 水稻开花时间的调控 | 第17-18页 |
1.4 水稻生殖发育的研究概况 | 第18-25页 |
2 生长素响应因子家族研究概述 | 第25-31页 |
2.1 生长素在植物细胞内的合成、代谢、运输和信号转导 | 第25-30页 |
2.2 ARFs对植物发育的影响 | 第30-31页 |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1-33页 |
第二章 水稻花器官调控基因OsARF19的分子鉴定和功能分析 | 第33-5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3-38页 |
1.1 材料来源 | 第33页 |
1.2 突变体T-DNA插入位点的鉴定 | 第33-34页 |
1.3 遗传分析群体的构建 | 第34页 |
1.4 表型的观察 | 第34-35页 |
1.5 DNA样品制备 | 第35页 |
1.6 转基因干扰载体的构建 | 第35-36页 |
1.7 农杆菌转化 | 第36页 |
1.8 转基因阳性植株的鉴定 | 第36页 |
1.9 水稻原生质体亚细胞定位 | 第36-37页 |
1.10 转基因GUS载体构建和组织染色 | 第37页 |
1.11 IAA处理试验 | 第37-38页 |
1.12 RNA提取与qRT-PCR分析 | 第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9页 |
2.1 突变体OsARF19突变位点的鉴定 | 第38-40页 |
2.2 突变体OsARF19表型观察 | 第40-43页 |
2.3 突变体OsARF19的遗传分析 | 第43页 |
2.4 OsARF19-RNAi转基因功能验证 | 第43-44页 |
2.5 OsARF19功能缺失导致细胞伸长 | 第44-46页 |
2.6 OsARF19的表达模式 | 第46-47页 |
2.7 OsARF19参与对花器官发育的调控 | 第47-49页 |
3 讨论 | 第49-53页 |
第三章 小结 | 第53-65页 |
1 结论 | 第53-54页 |
1.1 OsARF19是一个功能缺失突变体 | 第53页 |
1.2 OsARF19表现不正常的花器官和株型 | 第53页 |
1.3 OsARF19基因的突变导致花器官和株型变化 | 第53页 |
1.4 突变体细胞伸长导致株高变高 | 第53页 |
1.5 OsARF19具有组织和时期特异的表达模式 | 第53-54页 |
1.6 OsARF19突变导致内源生长素响应和花器官调控基因表达变化 | 第54页 |
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5页 |
第二部分 水稻粒型基因DSS的图位克隆和功能分析 | 第65-1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65-83页 |
1 水稻粒型发育概况 | 第65-76页 |
1.1 水稻粒型相关QTLs的鉴定和克隆 | 第66-73页 |
1.2 水稻籽粒大小调控的分子机制 | 第73-76页 |
2 水稻泛素连接酶(E3)研究概况 | 第76-81页 |
2.1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 | 第76-77页 |
2.2 植物E3泛素连接酶分类 | 第77-79页 |
2.3 水稻RING指E3泛素连接酶基因的克隆 | 第79-81页 |
3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1-83页 |
第二章 水稻粒型基因DSS的图位克隆及功能分析 | 第83-10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83-88页 |
1.1 材料来源 | 第83-84页 |
1.2 遗传分析及定位群体的构建 | 第84页 |
1.3 表型的观察 | 第84页 |
1.4 DNA样品制备 | 第84-85页 |
1.5 分子标记开发与检测 | 第85-86页 |
1.6 基因定位和候选基因预测 | 第86页 |
1.7 转基因干扰载体的构建 | 第86页 |
1.8 转基因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86-87页 |
1.9 转基因GUS载体构建和组织染色 | 第87页 |
1.10 农杆菌转化 | 第87页 |
1.11 转基因阳性植株的鉴定 | 第87页 |
1.12 水稻原生质体亚细胞定位 | 第87页 |
1.13 系统进化分析 | 第87-88页 |
1.14 体外泛素化试验 | 第88页 |
1.15 总RNA提取与qRT-PCR分析 | 第8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8-105页 |
2.1 突变体dss表型考察 | 第88-90页 |
2.2 突变体dss细胞学观察 | 第90-92页 |
2.3 基因DSS的图位克隆 | 第92-94页 |
2.4 抑制ORF13导致水稻籽粒变小 | 第94-98页 |
2.5 过表达ORF13可以使dss的籽粒增大 | 第98-101页 |
2.6 DSS的蛋白序列和进化树分析 | 第101-102页 |
2.7 DSS的表达模式和亚细胞定位 | 第102-104页 |
2.8 对粒型调控因子的qRT-PCR分析 | 第104-105页 |
3 讨论 | 第105-107页 |
3.1 ORF13突变导致水稻籽粒变小 | 第105页 |
3.2 DSS是一个内质网定位的E3泛素连接酶 | 第105-106页 |
3.3 DSS参与水稻籽粒调控的分子网络 | 第106-107页 |
第三章 小结 | 第107-115页 |
1 结论 | 第107-108页 |
1.1 DSS基因突变使细胞数目减少,导致粒型变小 | 第107页 |
1.2 DSS编码一个C3HC4类型的E3泛素连接酶 | 第107页 |
1.3 DSS是一个定位于内质网的蛋白 | 第107页 |
1.4 DSS参与水稻籽粒调控的分子网络 | 第107-108页 |
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5页 |
附录 | 第115-129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129-131页 |
致谢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