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缩略词表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46页 |
1 高铵胁迫的形成 | 第16-18页 |
2 植物铵毒害的机理研究 | 第18-23页 |
2.1 植物体内铵的存在形式 | 第18页 |
2.2 植物对NH_4~+的吸收与运转 | 第18-20页 |
2.3 植物NH_4~+毒害的特征和机理 | 第20-23页 |
3 高铵胁迫影响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生理机理 | 第23-32页 |
3.1 种子萌发 | 第23-24页 |
3.1.1 贮藏物质代谢 | 第23-24页 |
3.1.2 呼吸作用和腺嘌呤核苷三磷酸合成 | 第24页 |
3.1.3 抗氧化系统活化 | 第24页 |
3.2 高铵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4-25页 |
3.3 高铵胁迫下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与激素的关系 | 第25-27页 |
3.3.1 种子萌发过程中脱落酸和赤霉素对高铵胁迫的响应 | 第25-26页 |
3.3.2 激素与高铵胁迫下根系形态建成的机理性关系 | 第26-27页 |
3.4 高铵胁迫对植物幼苗生长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27-30页 |
3.5 高铵胁迫对植物幼苗生长氮同化和呼吸代谢的影响 | 第30-32页 |
3.5.1 高铵胁迫对氮同化的影响 | 第30-31页 |
3.5.2 高铵胁迫对呼吸代谢的影响 | 第31-32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46页 |
第二章 高铵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的基因型差异 | 第46-6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1.1 实验设计 | 第47-48页 |
1.2 测试项目与方法 | 第48-49页 |
1.3 数据分析 | 第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3页 |
2.1 小麦适宜高铵胁迫浓度的筛选 | 第49-52页 |
2.2 小麦耐高铵基因型筛选 | 第52-53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53-56页 |
3.1 适宜高铵胁迫浓度的确定 | 第54页 |
3.2 小麦耐高铵胁迫基因型筛选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第三章 小麦种子萌发对高铵胁迫的响应特征 | 第60-8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4页 |
1.1 实验设计 | 第61-62页 |
1.2 测试项目与方法 | 第62-64页 |
1.3 数据分析 | 第64页 |
2 结果分析 | 第64-74页 |
2.1 发芽率与胚根形态 | 第65-66页 |
2.2 贮藏物质动员 | 第66-67页 |
2.3 萌发种子抗氧化系统活化 | 第67-68页 |
2.4 ABA和GA_3含量 | 第68-69页 |
2.5 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 | 第69-71页 |
2.6 PK、PEPc和GS活性 | 第71-72页 |
2.7 幼苗抗氧化代谢 | 第72-74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74-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第四章 高铵胁迫对小麦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 第82-11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4-87页 |
1.1 实验设计 | 第84页 |
1.2 测试项目与方法 | 第84-87页 |
1.3 数据分析 | 第8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7-104页 |
2.1 植株形态 | 第87-90页 |
2.2 活性氧代谢 | 第90-95页 |
2.3 抗坏血酸和脱氢抗坏血酸含量 | 第95页 |
2.4 MDHAR和DHAR活性 | 第95-98页 |
2.5 GMPase和AAO活性 | 第98-99页 |
2.6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含量 | 第99-101页 |
2.7 游离铵、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 | 第101-104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104-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4页 |
第五章 高铵胁迫下小麦幼苗根系蛋白的表达特征 | 第114-1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5-117页 |
1.1 实验设计 | 第115页 |
1.2 测试项目与方法 | 第115-11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7-128页 |
2.1 蛋白质鉴定结果基本信息 | 第117-118页 |
2.2 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分类 | 第118-128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128-132页 |
3.1 碳水化合物和能量代谢相关蛋白 | 第128-129页 |
3.2 胁迫响应相关蛋白 | 第129页 |
3.3 蛋白质合成相关蛋白 | 第129-130页 |
3.4 细胞生长相关蛋白 | 第130页 |
3.5 脂质代谢相关蛋白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8页 |
第六章 外源硝态氮对高铵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的调控效应 | 第138-16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39-140页 |
1.1 实验设计 | 第139-140页 |
1.2 测试项目与方法 | 第140页 |
1.3 数据处理 | 第14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40-155页 |
2.1 外源硝态氮对短期高铵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140-148页 |
2.2 外源硝态氮对长期高铵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148-155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155-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60页 |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 第160-176页 |
1 讨论 | 第160-166页 |
1.1 小麦种子萌发耐高铵胁迫基因型差异 | 第160-161页 |
1.2 高铵胁迫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161页 |
1.3 高铵胁迫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161-165页 |
1.4 外源硝态氮对高铵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165-166页 |
2 结论 | 第166-167页 |
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67页 |
4 研究展望 | 第167-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76页 |
致谢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