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3页 |
1.1.1 社会达尔文主义对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 第10-11页 |
1.1.2 社会进化论思想在传播过程中的部分被误读 | 第11-12页 |
1.1.3 深入解读斯宾塞道德教育思想的必要性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1.3.1 关于斯宾塞生平和活动的研究 | 第15-16页 |
1.3.2 关于斯宾塞社会学思想的研究 | 第16-19页 |
1.3.3 关于斯宾塞教育思想的研究 | 第19-21页 |
1.3.4 对斯宾塞德育思想的研究 | 第21-23页 |
1.4 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 第23-26页 |
1.4.1 研究的重点 | 第23-24页 |
1.4.2 研究的难点 | 第24页 |
1.4.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4-2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5.1 文献阅读法 | 第26页 |
1.5.2 综合分析法 | 第26-27页 |
2 斯宾塞德育思想的历史背景与理论基础 | 第27-33页 |
2.1 社会背景 | 第27-28页 |
2.2 个人经历 | 第28-30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30-33页 |
3 斯宾塞社会学论域下的道德观 | 第33-49页 |
3.1 道德思想的出发点 | 第33-35页 |
3.1.1 社会有机体论 | 第33-34页 |
3.1.2 社会进化论 | 第34-35页 |
3.2 道德思想的理论归宿 | 第35-43页 |
3.2.1 理想社会之完人 | 第35-38页 |
3.2.2 最大幸福 | 第38-43页 |
3.3 道德法则——同等自由法则 | 第43-49页 |
3.3.1 公正 | 第43-46页 |
3.3.2 同情心 | 第46-47页 |
3.3.3 自我控制 | 第47-49页 |
4 斯宾塞道德教育思想的方法路径 | 第49-65页 |
4.1 基于社会进化论的自然教育 | 第49-55页 |
4.1.1 向大自然学习,理解科学知识 | 第49-50页 |
4.1.2 道德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 第50-52页 |
4.1.3 自然后果惩罚 | 第52-55页 |
4.2 基于自我控制的自治教育 | 第55-59页 |
4.2.1 自我教育与快乐教育 | 第56-57页 |
4.2.2 教育者做合格德育者的准备 | 第57-59页 |
4.3 基于同等自由法则的情感教育 | 第59-65页 |
4.3.1 尊重孩子的权利 | 第60-61页 |
4.3.2 同情心的培养 | 第61-65页 |
5 斯宾塞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及其局限性 | 第65-74页 |
5.1 斯宾塞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65-70页 |
5.1.1 尊重、责任和公正精神的培育是道德教育的核心任务 | 第66-68页 |
5.1.2 自主、自治能力的养成是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 | 第68-69页 |
5.1.3 理性和情感的交融是道德教育路径的必然选择 | 第69-70页 |
5.2 斯宾塞德育思想的局限性 | 第70-74页 |
5.2.1 自然主义的谬误 | 第70-72页 |
5.2.2 功利主义色彩 | 第72-73页 |
5.2.3 个人主义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