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研究的缘起和背景 | 第14-15页 |
1.1.1 竖向规划设计是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重要方面 | 第14页 |
1.1.2 新型城镇化迫切需要生态化的建设路径 | 第14-15页 |
1.1.3 丘陵城市中自然水系利用不佳,水系是城市的背立面 | 第15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6页 |
1.3 相关概念的阐述与界定 | 第16-19页 |
1.3.1 竖向规划设计 | 第16-17页 |
1.3.2 丘陵与丘陵城市 | 第17-18页 |
1.3.3 自然水系与水系规划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第19-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2-30页 |
2.1 关于城市竖向规划设计的研究 | 第22-24页 |
2.1.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2页 |
2.1.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2-24页 |
2.2 关于丘陵城市的研究 | 第24-25页 |
2.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4-25页 |
2.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5页 |
2.3 关于自然水系及水系规划的研究 | 第25-29页 |
2.3.1 国外水系相关研究 | 第25-26页 |
2.3.2 国外水系规划相关研究 | 第26-27页 |
2.3.3 国内水系及水系规划相关研究 | 第27-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保护与利用自然水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30-43页 |
3.1 丘陵城市中自然水系具有重要作用 | 第30-32页 |
3.1.1 自然水系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 第30页 |
3.1.2 自然水系是城市防洪排涝的重要通道 | 第30-31页 |
3.1.3 自然水系是城市人文特色和景观空间环境的载体 | 第31-32页 |
3.2 丘陵城市水系发展现状及在竖向规划中的建设矛盾 | 第32-33页 |
3.2.1 水系发展现状 | 第32页 |
3.2.2 水系在竖向规划设计中的建设矛盾 | 第32-33页 |
3.3 丘陵城市自然水系特征研究 | 第33-37页 |
3.3.1 水系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过程 | 第33页 |
3.3.2 自然水系形态多样 | 第33-35页 |
3.3.3 自然水系结构层级分明 | 第35-36页 |
3.3.4 自然水系水位变化丰富 | 第36-37页 |
3.4 基于丘陵城市水系保护与利用的新型排水体制研究 | 第37-42页 |
3.4.1 丘陵城市排水体制及其类型 | 第37-38页 |
3.4.2 LID技术影响下的新型排水体制 | 第38-41页 |
3.4.3 新型排水体制下丘陵城市竖向规划设计思路的探索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基于自然水系保护与利用的丘陵城市竖向规划设计方法构建 | 第43-69页 |
4.1 水系-排水-竖向一体化控制的竖向规划设计 | 第43-45页 |
4.1.1 水系及水系规划要素 | 第43-44页 |
4.1.2 排水系统规划要素 | 第44-45页 |
4.2 总体规划阶段竖向规划的主要任务 | 第45-55页 |
4.2.1 基于水系保护的道路网平面规划 | 第45-48页 |
4.2.2 确定城市主要道路控制点位置及控制标高 | 第48-50页 |
4.2.3 确定城市重点地段的标高 | 第50-51页 |
4.2.4 案例研究——万载南部新城水系与植被保护专项规划设计 | 第51-55页 |
4.3 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竖向规划的主要任务 | 第55-60页 |
4.3.1 确定各级城市道路控制标高、坡度和坡长 | 第55-57页 |
4.3.2 确定地块或街坊用地的竖向控制高程 | 第57-58页 |
4.3.3 案例研究——武冈城北新区规划设计 | 第58-60页 |
4.4 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竖向设计的主要任务 | 第60-66页 |
4.4.1 合理进行场地设计 | 第61-62页 |
4.4.2 确定台地布局及护坡类型 | 第62-63页 |
4.4.3 进行土石方工程量计算 | 第63-64页 |
4.4.4 案例研究——花垣县竹篙滩地段安置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 第64-66页 |
4.5 竖向规划设计合理性评价 | 第66-68页 |
4.5.1 满足用地功能要求 | 第66页 |
4.5.2 道路和地块排水顺畅 | 第66页 |
4.5.3 充分考虑安全 | 第66-67页 |
4.5.4 技术经济合理 | 第67-68页 |
4.5.5 生态美观 | 第6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会议) | 第74-75页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