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受热面状态监测与性能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4页 |
1.2.1 煤粉炉内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金属壁温监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电站锅炉燃烧优化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锅炉燃烧与管壁温度的数值建模 | 第16-30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基本控制方程 | 第16-17页 |
2.3 流动模型 | 第17-20页 |
2.3.1 气相湍动模型 | 第17-18页 |
2.3.2 煤粉颗粒运动模型 | 第18-20页 |
2.4 燃烧模型 | 第20-23页 |
2.4.1 气相湍流燃烧模型 | 第20-21页 |
2.4.2 固相煤粉燃烧模型 | 第21-23页 |
2.5 辐射模型 | 第23-24页 |
2.6 多孔介质模型 | 第24-25页 |
2.7 金属壁温模型 | 第25-27页 |
2.8 燃烧与壁温耦合求解方法 | 第27-28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炉内燃烧与受热面壁温分布特性研究 | 第30-48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研究对象介绍 | 第30-32页 |
3.3 网格划分和计算条件 | 第32-34页 |
3.3.1 网格划分 | 第32-33页 |
3.3.2 计算条件 | 第33-34页 |
3.4 网格无关性和模型准确性验证 | 第34-35页 |
3.5 炉内烟气速度与温度特性分析 | 第35-41页 |
3.5.1 炉内气流速度分布 | 第35-39页 |
3.5.2 炉内气流温度分布 | 第39-41页 |
3.6 锅炉受热面壁温分布特性 | 第41-47页 |
3.6.1 屏区受热面壁温分布特性 | 第41-44页 |
3.6.2 水平烟道壁温分布特性 | 第44-4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燃烧性能与受热面壁温的变工况分析 | 第48-58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燃尽风摆角对炉内燃烧的影响 | 第48-52页 |
4.2.1 CO生成浓度变化规律 | 第48-50页 |
4.2.2 NO_x生成浓度变化规律 | 第50-52页 |
4.3 燃尽风摆角对流场和温度场偏差的影响 | 第52-56页 |
4.3.1 烟速偏差变化规律 | 第52-53页 |
4.3.2 温度偏差变化规律 | 第53-55页 |
4.3.3 末再和末过壁温变化规律 | 第55-56页 |
4.4 燃烧性能与壁温安全性综合分析 | 第56-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计及烟温偏差约束的锅炉燃烧优化 | 第58-68页 |
5.1 引言 | 第58页 |
5.2 燃烧调整试验结果 | 第58-60页 |
5.2.1 单因素调整试验的敏感性分析 | 第58-59页 |
5.2.2 单因素调整试验的单调性分析 | 第59-60页 |
5.3 支持向量机算法介绍 | 第60-62页 |
5.3.1 粒子群支持向量机 | 第61页 |
5.3.2 先验支持向量机 | 第61-62页 |
5.4 锅炉燃烧系统特性建模 | 第62-64页 |
5.4.1 模型的输入与输出 | 第62-63页 |
5.4.2 模型精度 | 第63-64页 |
5.4.3 模型趋势性验证 | 第64页 |
5.5 计及烟温偏差约束的燃烧优化 | 第64-67页 |
5.5.1 传统燃烧优化目标及约束条件 | 第65页 |
5.5.2 传统燃烧优化结果 | 第65-66页 |
5.5.3 考虑烟温偏差的燃烧优化结果 | 第66-6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68页 |
6.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作者简介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