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主动配电网简介 | 第11-13页 |
1.2.2 主动配电网保护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本文的解决思路 | 第16-17页 |
1.3.1 “充分式”保护原理在主动配电网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1.3.2 三类电流幅值差异判据的提出 | 第17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充分式”保护思想及其应用 | 第19-29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充分式”保护原理 | 第19-23页 |
2.2.1 充分性 | 第20-21页 |
2.2.2 自适应性 | 第21-22页 |
2.2.3 优选性 | 第22页 |
2.2.4 离散反时限性 | 第22-23页 |
2.2.5 异步性 | 第23页 |
2.2.6 可靠性 | 第23页 |
2.3 典型“充分式”判据 | 第23-26页 |
2.3.1 “充分式”幅值差动判据 | 第23-24页 |
2.3.2 无压方向判据 | 第24-26页 |
2.4 “充分式”判据的组合优选与DG底线隔离 | 第26-27页 |
2.4.1 “充分式”判据的组合优选 | 第26-27页 |
2.4.2 DG底限隔离 | 第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基于“充分式”思想的DG短路电流幅值特性 | 第29-42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主动配电网线路的特点 | 第29-32页 |
3.2.1 主动配电网结构特点与本文基本保护策略 | 第29-30页 |
3.2.2 线路对地电容电流的大小 | 第30-32页 |
3.3 线路两侧短路电流的幅值差异 | 第32-35页 |
3.4 “充分式”故障幅值特性的序分量表达 | 第35-41页 |
3.4.1 “充分式”正序电流幅值差异 | 第35-38页 |
3.4.2 “充分式”负序电流幅值差异 | 第38-39页 |
3.4.3 耐过渡电阻能力分析 | 第39-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基于DG故障特性的“充分式”保护方案 | 第42-57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传统纵联差动保护分析 | 第42-47页 |
4.2.1 纵联差动保护介绍 | 第42-43页 |
4.2.2 纵联差动保护经典判据 | 第43-45页 |
4.2.3 纵联差动保护极坐标平面分析法 | 第45-47页 |
4.3 主动配电网“充分式”纵联保护方案 | 第47-55页 |
4.3.1 “充分式”灵敏度优选模块 | 第47-49页 |
4.3.2 方案配置及动作过程 | 第49-52页 |
4.3.3 “充分式”DG自动隔离技术 | 第52-54页 |
4.3.4 “充分式”相位差判据 | 第54-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系统建模与仿真验证 | 第57-65页 |
5.1 引言 | 第57页 |
5.2 主动配电网仿真系统建模 | 第57-58页 |
5.3 保护方案仿真与验证 | 第58-64页 |
5.3.1 “充分式”电流幅值故障特性仿真 | 第58-59页 |
5.3.2 “充分式”判据组合优选仿真 | 第59-61页 |
5.3.3 故障点含过渡电阻情况的仿真 | 第61-63页 |
5.3.4 区外故障仿真 | 第63-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总结 | 第65-66页 |
6.2 展望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