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视野下沁阳查拳的传承研究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绪论 | 第14-30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14-15页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5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5-16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6-28页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 第16-21页 |
二、武术文化研究 | 第21-25页 |
三、查拳与沁阳查拳研究 | 第25-27页 |
四、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27-28页 |
第四节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一、研究视角 | 第2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第一章 查拳的起源与传播 | 第30-43页 |
第一节 查拳起源的历史传说 | 第30-37页 |
一、“唐朝平乱”说 | 第30-33页 |
二、“明末抗倭”说 | 第33-35页 |
三、“沙亮创拳”说 | 第35-37页 |
第二节 查拳的流派与传播 | 第37-43页 |
一、沙亮对查拳的改进 | 第37-38页 |
二、查拳的流派 | 第38-39页 |
三、查拳的传播 | 第39-43页 |
第二章 沁阳查拳的兴起与发展 | 第43-61页 |
第一节 沁阳查拳的兴起 | 第43-48页 |
一、沁阳的历史文化环境 | 第43-44页 |
二、沁阳回族的习武遗风 | 第44-45页 |
三、清真北大寺独特的宗教环境 | 第45-47页 |
四、拳师北来与沁阳查拳的初步形成 | 第47-48页 |
第二节 沁阳查拳的发展 | 第48-55页 |
一、第一次发展高峰的形成 | 第49-51页 |
二、抗战至“文革”初期的缓慢发展 | 第51-52页 |
三、第二次发展高峰的形成 | 第52-55页 |
第三节 沁阳查拳的风格特征 | 第55-61页 |
一、沁阳查拳的内容丰富 | 第55-56页 |
二、沁阳查拳的开放包容 | 第56-58页 |
三、沁阳查拳的功能多样 | 第58-61页 |
第三章 沁阳查拳的传承现状与困境 | 第61-78页 |
第一节 沁阳查拳的传承现状 | 第61-71页 |
一、沁阳查拳传承内容现状 | 第61-62页 |
二、沁阳查拳传承人现状 | 第62-65页 |
三、沁阳查拳传承方式现状 | 第65-67页 |
四、沁阳查拳习练现状 | 第67-71页 |
第二节 沁阳查拳的传承困境 | 第71-78页 |
一、沁阳查拳的“文化围城”现象 | 第71-73页 |
二、沁阳查拳传承人的断代危机 | 第73-74页 |
三、沁阳查拳传承方式的艰难转型 | 第74-75页 |
四、沁阳查拳习练者后继乏力 | 第75-76页 |
五、沁阳查拳传承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 第76-78页 |
第四章 沁阳查拳的传承策略 | 第78-86页 |
第一节 提升传承主体的文化自觉 | 第78-80页 |
一、以文化认同为基础,不断增强人的文化自觉 | 第78-79页 |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沁阳查拳传承的长效机制 | 第79页 |
三、重视传承组织建设,发挥表率带动作用 | 第79-80页 |
第二节 促进查拳传承方式的现代转型 | 第80-82页 |
一、以社区为载体,注重民间传承 | 第80-81页 |
二、以学校为基地,注重校园传承 | 第81页 |
三、以文化场馆为媒介,注重场馆传承 | 第81-82页 |
四、以现代传媒为平台,注重数字传承 | 第82页 |
第三节 构建完善的查拳传承保障体系 | 第82-84页 |
一、加强文化制度建设,为沁阳查拳传承提供法律保障 | 第83-84页 |
二、建立和完善沁阳查拳的道德制约机制 | 第84页 |
第四节 开展查拳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 第84-86页 |
一、突破“守城”,在发展中“进城”和“出城” | 第85页 |
二、树立文化安全意识,维护文化自尊 | 第85-86页 |
结语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致谢 | 第94-96页 |
附录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6-97页 |
附录B 访谈对象汇总表 | 第97-98页 |
附录C 沁阳查拳师承谱系图 | 第98-100页 |
附录D 关于沁阳查拳文化传承研究调查问卷 | 第100-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