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引言 | 第18-19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9-33页 |
第一节 白木香研究概述 | 第19-27页 |
1 中国沉香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2 沉香成分检测及质量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3 人工结香方法与结香机制研究 | 第22-23页 |
4 倍半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 | 第23-24页 |
5 沉香主要功能基因的研究 | 第24-27页 |
第二节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 第27-29页 |
1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原理 | 第27-28页 |
2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应用特点 | 第28-29页 |
第三节 蛋白双向电泳 | 第29-30页 |
1. 蛋白质组学概况 | 第29页 |
2. 双向电泳技术 | 第29页 |
3. 质谱鉴定技术 | 第29-30页 |
9.小结 | 第30页 |
第四节 研究评价与思路 | 第30-33页 |
第二章 不同刺激结香方法所得沉香质量评价研究 | 第33-56页 |
第一节 不同刺激结香方法所得沉香一般鉴别研究 | 第33-36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33页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33-35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35-36页 |
第二节 不同刺激结香方法所得沉香总色酮含量测定 | 第36-42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36-37页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37-40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40-42页 |
第三节 不同刺激结香方法所得沉香GC-MS研究 | 第42-47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42页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42-46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46-47页 |
第四节 不同刺激结香方法所得沉香色酮类成分HPLC指纹图谱研究 | 第47-52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47页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47-50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50-52页 |
第五节 不同刺激结香方法所得沉香色酮类成分HPLC指纹图谱研究 | 第52-56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52页 |
2 魏摊与结果 | 第52-55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55-56页 |
第三章 生物诱导法刺激结香不同部位的研究 | 第56-82页 |
第一节 生物诱导法刺激结香不同部位的鉴别研究 | 第56-62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56页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56-60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60-62页 |
第二节 生物诱导法刺激结香不同部位总色酮含量测定 | 第62-63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62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62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62-63页 |
第三节 生物诱导法刺激结香不同部位GC-MS成分分析 | 第63-70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63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63-68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68-70页 |
第四节 生物诱导法刺激结香不同部位GC-MS指纹图谱研究 | 第70-73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70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70-72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72-73页 |
第五节 生物诱导法刺激结香不同部位3种色酮成分含量测定 | 第73-78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73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73-76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76-78页 |
第六节 生物诱导法刺激结香不同部位HPLC指纹图谱研究 | 第78-82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78页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78-81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81-82页 |
第四章 生物诱导法结香机制研究 | 第82-115页 |
第一节 生物诱导法刺激结香基因表达研究 | 第82-92页 |
1 仪器和试药 | 第82页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82-89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89-92页 |
第二节 生物诱导法刺激结香化学成分与基因表达相关性研究 | 第92-96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9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92-95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95-96页 |
第三节 生物诱导法刺激所得沉香蛋白双向电泳研究 | 第96-115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96-9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99-104页 |
3 实验结果 | 第104-113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113-115页 |
结语 | 第115-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7页 |
附录 | 第127-146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46-147页 |
致谢 | 第147-148页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