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地区廊桥建筑艺术与保护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4-16页 |
1.1.1 社会背景 | 第14页 |
1.1.2 相关概念 | 第14-16页 |
1.2 研究缘起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17页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17-18页 |
1.3.3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4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4.1 廊桥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2 梅山文化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0-22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0-22页 |
第2章 安化廊桥概述 | 第22-30页 |
2.1 安化廊桥的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背景 | 第22-23页 |
2.1.1 地理环境 | 第22页 |
2.1.2 社会人文背景 | 第22-23页 |
2.2 安化廊桥产生与发展历程 | 第23页 |
2.3 安化廊桥的分类 | 第23-28页 |
2.3.1 按桥梁结构分类 | 第23-24页 |
2.3.2 按屋顶造型分类 | 第24-28页 |
2.4 安化廊桥的分布 | 第28-30页 |
第3章 安化廊桥艺术的美术分析 | 第30-56页 |
3.1 形式与功能美的协调 | 第30-31页 |
3.2 满足民众审美心理 | 第31页 |
3.3 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 第31-32页 |
3.4 安化廊桥建筑的艺术审美分析 | 第32-56页 |
3.4.1 造型与装饰 | 第32-41页 |
3.4.2 空间与功能 | 第41-45页 |
3.4.3 结构与营造技艺 | 第45-56页 |
第4章 安化廊桥的保护研究 | 第56-70页 |
4.1 保护现状 | 第56-57页 |
4.1.1 文物保护 | 第56-57页 |
4.1.2 日常管理 | 第57页 |
4.1.3 村规民约 | 第57页 |
4.2 安化廊桥保护面临的问题 | 第57-65页 |
4.2.1 自然灾害对廊桥的危害 | 第58-60页 |
4.2.2 人为的环境破坏 | 第60-62页 |
4.2.3 廊桥营造技艺濒临失传 | 第62-63页 |
4.2.4 人力、资金的缺乏 | 第63-64页 |
4.2.5 群众保护意识薄弱 | 第64-65页 |
4.3 安化廊桥保护的价值 | 第65页 |
4.4 安化廊桥保护的原则 | 第65-70页 |
4.4.1 政府主导原则 | 第65-66页 |
4.4.2 民众主体原则 | 第66-67页 |
4.4.3 适度开发原则 | 第67-68页 |
4.4.4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68-70页 |
第5章 安化梅山文化园双龙桥设计及保护 | 第70-76页 |
5.1 设计背景 | 第70-71页 |
5.2 地域特征 | 第71-72页 |
5.3 艺术之美 | 第72-74页 |
5.4 保护策略 | 第74-76页 |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第81-82页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会) | 第82-83页 |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83-84页 |
附录 D (安化廊桥一览表) | 第84-88页 |
致谢 | 第88页 |